和范围上的合理衔接。根据自然人意思能力的有无以及是否存在欠缺决定其民事行为能力的有无,只解决了民事行为能力的定性问题,同时,还应进一步解决其定量问题,即 人作出必要的提醒和警示,避免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与禁治产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害。最后,禁治产人制度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有利于培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75.html -
了解详情
伦兹:《德国民法原理(总则)》第282、286页,转引自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96页。)此处所谓法律后果是指某种 ,则物权行为也无效。(注: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编。关于法律行为之规定对物权行为适用之基本问题》,载于《法学丛刊》总第123期,第41页。)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78.html -
了解详情
为人民所理解”,那么物权、债权、合同、侵权这一系列民法学概念又何尝不是法学家“极端的法律抽象思维的产物”,现实生活中普通群众又有几人能够理解这些民法概念?纵观我国民法 的,例如董安生在他的《民事法律行为》一书中列有“物权行为”一节(第三章第五节),其中第一个问题是“物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这里讲的就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64.html -
了解详情
意思,而是因为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务这种事实。诚然,管理人在管理事务中有时需要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为受益人处理急待处理的商品而订立买卖合同,但这只是一种 于其受益部分,超超出不分应由管理人自负,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发生两个问题:一方面管理人有权要求本人偿付支出的必要费用;另一方面管理人有责任赔偿因其过错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51.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人民法院通过调解,双方当事人无法就赔偿行为是否有效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断。所以说 ”赔偿行为也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它可以因当事人的约定附条件或附期限。如,2002年12月10日,蒋伟因宅基地界址问题与邻居谢成发生矛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58.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这一民法基本原则。第二,这种表述还给研究和解决生命体的民事法律地位问题带来前提障碍。生命体是指自然人出生之前已经具备生命特征的特殊物体,如 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0条。)可见,我国立法开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672.html -
了解详情
正确指出“分离原则与抽象原则是一种立法选择、法理构想,并非一个必然的法律事实”[36],将物权行为问题作为事实判断,是先入为主地将某些生活现象作为物权 ),275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0]参见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3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1]参见米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69.html -
了解详情
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第1章专门规定基本原则,条文具体鲜明,对适用具体民事法律规定,处理民事问题有指导与实践意义。尽管条文结构与内容不无进一步研究的余地,但在民事 基本部分,是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定。民法总则中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期日与期间、诉讼对效,物权法与债法中的一般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602.html -
了解详情
的形成及区分是德国法学家在理论研究中不断抽象化的成果。首先,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区分,经学者puchta与dernberg的努力,至savigny时始得明确, 前者系 行为。(注: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 )在与此对应的行为能力问题上,如何作合法与非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99.html -
了解详情
的处分行为的含义。前已提及,处分行为属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是指以引起民事权利的变动为目的的法律行为。以此为认识前提,具体到物权变动,处分行为就是指 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来说明这一问题。 作为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法国民法典》上实质意义的法律行为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但并未建立起完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0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