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大肆进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2002年4月28日,全国 主编:《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页。 [20][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重要问题》(第二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37.html -
了解详情
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不得行使撤回权,因此,不仅当受赠人对赠与人或其近亲属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未致赠与人死亡时,而且当受赠人不法侵害(即便是基于故意) 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注释】 [1]参见梁书文、单长宗主编:《中外合同法担保法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25.html -
了解详情
。对于(3)主要是考虑到该种行为发案率较高,社会影响大。与普通的故意伤害或杀人等相比,该类行为直接指向公共秩序,作为海盗处理更符合海盗罪的本质 {6}胡城军论海盗犯罪兼论海盗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286-287。 {7}李文沛.国际海洋法之海盗问题研究[M]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21.html -
了解详情
引起有身份的他人实施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而有身份者并无犯罪故意时,对丙应当如何处理?上述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是否承认共犯对正犯故意的 要件要素要么必须是表明违法性的要素,要么必须是表明非难可能性的要素。但是,仔细研究刑法关于构成要件要素的规定,就会发现,刑法明文规定的某些要素并不是为了给违法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9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人的罪刑关系均是不利的。 本文力图从刑法学、犯罪学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期望丰富正当防卫制度的研究。 一、逆防卫提出的实证依据 依据刑法的规定, 基础的,即犯罪人是一种被社会遗弃者(pariah)一种道德品质恶劣就受 社会谴责的故意作恶者,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公众谴责和坏人的标签,犯罪人很难保持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33.html -
了解详情
或可能认识但在几千里之外的他人,其可谴责性要小得多。这个问题根植于道德哲学,看起来很难证成。它以我们的许多行为和习惯为基础 吴振兴:《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736页。 ⑥赵长青:《中国毒品问题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第292页。 ⑦刘家琛:《新刑法常用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0.html -
了解详情
和分工。此后无论是由国家工作人员直接收受还是由家属代为收受贿赂,都是在双方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围之内,所以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均应以受贿罪共犯论处。其中,家属如果 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⑥阴建峰、周加海主编:《共同犯罪适用中疑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⑦苏惠渔主编:《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67.html -
了解详情
绑架勒索周某, 被告人陈丙参与密谋一次后, 自动中止参与绑架勒索周某的犯罪活动。之后, 被告人袁某、陈甲、陈乙多次密谋伺机绑架周某, 并 日对此案的二审判决书( 载北大法意司法案例库) ; 李永红: 《共同犯罪案件犯罪中止有关问题研究对一起轮奸案件法律适用的评析》( 载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83.html -
了解详情
同一法条之内的法条竞合。 三、理论反思之二:对于遮掩理论研究视角的罪名本质之反思 必须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在确定罪名时,将绝 ;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犯罪故意,都认识到不是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且都在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及行为可能造成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16.html -
了解详情
同一法条之内的法条竞合。 三、理论反思之二:对于遮掩理论研究视角的罪名本质之反思 必须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在确定罪名时,将绝 ;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犯罪故意,都认识到不是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且都在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及行为可能造成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1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