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的问题。其中,犯罪是否成立是就一个行为是否齐备犯罪构成要件、从而在刑法上是否具有可罚性而言的,一切成立犯罪的行为都是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符合犯罪 》,春风煦日论坛1997年版,第611页。 [20] 参见阮齐林: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 [21] 郑立功:论盗窃犯罪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00.html -
了解详情
对于见面、喝酒的目的存在认识错误,但是这一认识错误能否等同于处分财产的错误,是否当然导致其处分财产,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页。 (48)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49)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7480.html -
了解详情
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属于刑法理论中的假想防卫,是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谢某某实施加害行为时,虽然史某某已准备离开现场,表面上似乎基于臆断的不法侵害 的减免处罚的见解,不仅可以为本判决结果提供法理依据,还可以弥补其量刑说理上的不足。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参见http://china.findlaw.c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260.html -
了解详情
罚性、间接或连锁共犯的可罚性、共犯与身份之情形的认定、共犯发生认识错误的认定,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概观共犯从属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和 不是教唆犯而是间接正犯。(28)这样的结论不是对要素从属性的否定,而是更为前提的刑法上的实行行为概念的自然归结。 四、加功于不可罚事后行为的可罚性 教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886.html -
了解详情
处理在行为同时符合两个以上犯罪构成要件时如何适用法律,以及认识错误、共犯等处理上的难题。刑法理论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犯罪之间界限的研究, 洪兵(1970-),男,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刑法解释学研究。 【注释】 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财产犯罪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071.html -
了解详情
,这根本无法处理认识错误的情况。我国刑法学界通说的观点一般认为: 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后,而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已经认识到发生交通事故 作出了修正,因而明显属于加重构成,既然如此,又有什么理由否认对加重构成需要认识呢?这种观点势必违反责任主义。 三、交通肇事罪之重构 (一)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83.html -
了解详情
欺诈行为。因此,诈骗罪中的欺诈是以虚假信息为前提的意思说明行为。⑴但德国刑法理论认为,如果根据正常的社会交往经验和规则,从行为人意思说明中间接得出的 自我损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⒆因此,行为人积极利用了这种认知上的优势,并且支配了被害人的认识错误,从而造成了被害人的财产损害。 与上述认知优势理论不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430.html -
了解详情
再送回来,A信以为真,同意T将电视搬走。在这个案例中,A对T的身份发生认识错误,并不影响A事实上同意T搬走电视的法律意义,这一同意表示,排除了打破占有 ,2002,242 Rn.46. [13]对同意能力的详细分析,参见车 浩:《论刑法上的被害人同意能力》,《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强奸罪与嫖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038.html -
了解详情
送回来,A信以为真,同意T将电视搬走。在这个案例中,A对T的身份发生认识错误,并不影响A事实上同意T搬走电视的法律意义,这一同意表示,排除了打破 SKHoye,2002,242 Rn.46. ⒀对同意能力的详细分析,参见车 浩:《论刑法上的被害人同意能力》,《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强奸罪与嫖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8820.html -
了解详情
明显不均衡,违反最基本的公平正义观念。正因为如此,日本刑法理论会运用认识错误理论认定张三成立帮助犯,即张三主观上只有帮助的故意,但客观上的 译:《俄罗斯联邦刑事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25]我国刑法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所谓教唆,就是唆使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没有犯罪故意的他人产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96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