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1351-19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我国刑法则只有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对于教唆或者帮助自杀的行为未作任何规定。在我国 帮助自杀行为的直接结果,教唆或者帮助自杀行为与他人的自杀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后,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23.html -
了解详情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认为首先要看在整个共同犯罪中不作为与犯罪结果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还应考虑不作为人的主观内容,即其是以正犯的意思直接追求 ,载《立命馆法学》2000年第2号。 (37)参见许玉秀著:《当代刑法思潮》,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94-595页。 (38)参见[日]神山敏雄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01.html -
了解详情
,在犯罪结果发生的场合,该犯罪结果的发生与片面共同实行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但是,不同行为人的实行行为,在犯罪成立和对犯罪结果发生所起的 2001年版,第398页。 17同注13,第117页。 18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282页。 19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38.html -
了解详情
属于间接故意。 在国外,客观责任时代的真正终结是启蒙思想洗礼的结果。作为资产阶级刑法典范的1810年《法国刑法典》虽然没有犯罪故意和过失的一般规定,但是,在该 说把刑事责任的产生同犯罪联系起来,指明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刑事责任与刑事法律之间的关系,从而部分地揭示了刑事责任的法律特征,因而具有合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41.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关系;针对理论上分歧最大主观过错要件,笔者从过错的属性出发,结合因果关系要件,认为全部行为人均有过错,但相互之间没有意思联络。 【关键词】 共同行为共同 可能性;4、客体方面:共同为行为侵犯的是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7]运用刑法学的理论架构来分析民法学中的问题,实属罕见 ,但是笔者认为,民刑毕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708.html -
了解详情
危险,即构成犯罪既遂,可以说基本上避免了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认定的环节。 其四,现行刑法对环境污染事故犯罪的规定体现了对刑罚目的认识的不足。 将 从根本上预防污染环境犯罪的发生。随着法人人格理论在我国逐步得到认可,1997年刑法从保护社会利益的需要考虑,规定了单位犯罪,具体到环境犯罪,其在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12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主要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等。证据犯罪客观方面的证据不足, 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不中。(2)证明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不足。(3)证明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的证据不足。 4.犯罪主观要件证据不足。 犯罪主观要件,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541.html -
了解详情
法精要(1351-19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我国刑法则只有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对于教唆或者帮助自杀的行为未作任何规定。在 自杀行 为的直接结果,教唆或者帮助自杀行为与他人的自杀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这是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11.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都可以成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有学者指出,研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错误问题,目的在于分析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为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提供准确的主观依据。对于 责任研究的繁荣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转折点,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大方向下,刑法学研究面向主战场,继续加强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性研究,进入繁荣时期。与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32.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具体联系或演化进程,这也是由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因果联系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因此,被告人在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 头部引起轻微外伤是诱发被害人隐疾发作并最终死亡的原因之一,两者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由于被害人自身所具有的区别一般人的特殊状况脑基地动脉粥样硬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83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