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常见易发的犯罪形式,对交通肇事罪相关问题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对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犯罪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案件 上述两个案例中,高某肇事逃离现场后再报警被认定为自首,且不被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肇事后积极保护现场、抢救伤员但忘了报警的罗某却不被认定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674.html -
了解详情
。 二、评析意见 (一)关于肇事者交通肇事后报警行为的定性问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主动投案交待罪行的行为认定为自首没有异议。但行为人肇事 第七十条规定的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必须履行的相关义务,是从行政法的角度规范行为人的行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义务并不是自首的例外规定,肇事后履行报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206.html -
了解详情
。 二、评析意见 (一)关于肇事者交通肇事后报警行为的定性问题 交 通肇事后逃逸,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主动投案交待罪行的行为认定为自首没有异议。但行为人 第七十条规定的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必须履行的相关义务,是从行政法的角度规范行为人的行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义务并不是自首 的例外规定,肇事后履行报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513.html -
了解详情
时许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其犯罪事实。经利津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作出事故责任认定,白某某负事故全部责任。涉案车辆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市 商业三者险免赔。 刑法意义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指的是,行为人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7010.html -
了解详情
》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及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仍 的责任,从主观上逃避法律追究,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交通词逃避肇事逃逸的行为作了详细规定,司法解释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7310.html -
了解详情
单独追究或者加重其刑事责任。 其次,本案认定程勇肇事后逃逸的证据不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 证据不足,轮胎脱落在很多情况下属于交通意外事故,不能简单认定驾驶人构成交通肇事犯罪;本案也不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另外,被告人家庭负担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724.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仅根据交警部门推定的事实认定周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显然采用了疑罪从有的做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解释,明确规定为先前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相关情形,且在事故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623.html -
了解详情
的义务,依法采取了相关措施,对被害人实施了救助,其逃跑的行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的行为,因而不能认定被告人有逃逸情节。【评析】笔者 的正常调查处理。第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2183.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走掉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后逃逸行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第二种意见认为,在本案中,虽然被告人范兵在交通事故 7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即应当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986.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第三条所规定的“逃跑”,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只要被告人在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都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辩护人所 解释的内容有冲突时,应适用司法解释的规定。因此,法院认定李某具有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 来源:人民法院报李英俊律师:看样子民法和刑法上得分别适用不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