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511; BGH NJW 2008,758,762. [43] 刘宪权:《刑事立法应力戒情绪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法学评论》2016年第1期。 [44] 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79] [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2卷)》,王世洲等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8215.html -
了解详情
而体现的。这种通过电子设备完成意思表示的形式,在李永军先生的《民法总论》、台湾黄立的《民法总则》中都有论述。 2、对于那种针对ATM机 本案之前,在实践中也没有发生过使用借记卡进行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案例。 在刑法规范中把借记卡认定为信用卡始于2004年12月29日。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648.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科学》1992年第6期,第37页。 ?3?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上),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667页。 ?4?张国 》,法律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181页。 ?7?甘雨沛等主编:《犯罪与刑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 ?8刘荣生著:《犯罪构成原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232.html -
了解详情
。[3]我们认为,认定数个犯罪之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应当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基本原则,以反映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对立统一特性的连续意图及其所支配的犯罪行为的 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5页。[3]转引自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90691页。[4]参见高铭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56.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的,既维护了社会秩序,又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参考文献】 ①林山田.刑法通论 台湾:三民书局.1984.431. ②[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J].北京:现代法学.1994.6. ③[日]小野清一朗.新订刑法讲义总论[M].日本:成文堂.1984.274275. ④张明楷.刑法格言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0055.html -
了解详情
,即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后果,行为人亦无须承担刑事责任,这就是正当防卫。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只要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年版。 ②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杨敦先、苏惠渔、刘先荣、胡云腾主编《新刑法施行疑难问题研究与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987.html -
了解详情
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被告人起某则辩称是故意伤害罪。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形和相关刑法理论,最后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起诉,法院也以此判定为故意杀人罪(中止),这是 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②“特定”和“不特定”是相①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埋探索,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②叶离峰:《危害公共安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062.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的活动,只有受到主观故意或者过失的犯罪心理态度支配和决定时,才是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人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者过失的犯罪心理态度,永远 ② 参见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7页—第1208页。③ 参见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467.html -
了解详情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②参见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7页—第1208页。③参见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73页。④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370.html -
了解详情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②参见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7页—第1208页。③参见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73页。④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3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