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送进医院时并未死亡,如果没有贺某放弃对其进行治疗这一介入因素,经过医院的救治也许李某并不会死亡。且从一般的常理来看,妻子受伤住院,作为丈夫理应对其 的死亡责任。 根据刑法因果关系中断的一般理论,只有在介入的因素是异乎寻常的,且能独立引起损害结果的发生时,先前的因果关系才会被中断。而在本案中贺某的放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1382.html -
了解详情
石肇事后虽陈素霞没有当场死亡,但李明石逃逸与陈之死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应按刑法第133条2项之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首先: 难断定其伤后经过多长时间不救治会引起死亡的。因此本案中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认定陈之死亡与李明石逃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将行为人逃逸,后受伤人死亡这两个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61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存在来判断法益侵害结果是否会发生。这种假定的判断模式其实不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所特有的,作为犯的因果关系判断一样存在。[76]但只有条件说意义上的引起和 ] 同前注53,毛玲玲文。 [56] 皮勇、黄琰:《论刑法中的应当知道兼论刑法边界的扩张》,《法学评论》2012年第1期。 [57] 同前注5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8215.html -
了解详情
吴某吸毒,不构成贩卖毒品罪。吴某盗窃、抢劫行为及死亡事实与被告人的行为无因果关系,引诱、欺骗未成年人吸毒依法是从重情节,但不能以此认定聂某某的犯罪 某某的行为构成引诱、欺骗他人吸食毒品罪。刑法将引诱、教唆、欺骗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作为该罪的从重处罚情节。本案中,聂某某多次欺骗吴某吸毒,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804.html -
了解详情
缪舜生不负责任。机动车注销登记信息证实,车架号为98407027,发动机号为984018087的轻型货车,于1999年1月26日初次登记,于2003年10月25日 舜生死亡结果发生于刘凯逃逸过程中,被告人的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被告人刘凯的逃逸行为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590.html -
了解详情
辩护意见,不予采信。五、定案结论(一)一审定案结论浙江省某县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第67条第1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9条、 “项甲本身性格固执、任性,家庭缺少温暖也是其自杀的因素,上诉人提出分手与项的服毒无必然的因果关系”的意见,与项甲因怀孕后李却提出要求分手而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093.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死亡结果,且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本案中被告人黄某不顾被害人向其提出停车的要求,继续驾驶摩托车,被害人为停车而抢掐 被害人去医院救治。由此可见,被害人死亡结果并不是被告人黄某主观上所追求和放任的。但由于被告人黄某疏忽大意,未能采取合理、有效措施骑摩托车送被害人去医院救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049.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本案的发生过程,笔者认为,本案应当是一个共同犯罪案件。根据,《刑法》第2 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定义,指明 因果关系的问题。研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危害结果由谁的行为造成,这种因果关系只是在行为与结果之间起一种桥梁作用,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676.html -
了解详情
,而后杨某和同伴在饭店门口一直等待王某出来,伤害意图已经非常明显,符合“故意”中认识因素。其次,从杨某自身及其实行行为来看,在审查起诉阶段笔者通过讯问、 杨某的击打行为与重伤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在刑法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某些介入因素,如自然事件、第三人的行为等。这些介入因素本身可能阻断先行行为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282.html -
了解详情
本罪行为与他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3、牵连关系必须是牵连意图与因果关系的统一。4、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 就本案而言,胡某所实施 了盗窃罪、敲诈勒索罪,且两个犯罪行为之间具有手段与目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故形成牵连关系。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虽未明确规定牵连犯,但在刑法理论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56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