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被告人没有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其给杨某写有借据,没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故意,不构成诈骗罪。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黄某的行为不构成 它们之间仍存在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前者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借款虽使用了欺骗手段,但只是为了临时使用,以后打算归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169.html -
了解详情
是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从犯罪的主观方面讲,李、周二人均具有非法剥夺邻居关某生命的主观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从犯罪的客观方面讲,李、周二 讲,李某为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观方面讲,李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从犯罪的客观方面讲,李某伙同周某一块实施了先将关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160.html -
了解详情
的过程中,其对车辆的控制实质处于一种暂时状态。2、盗窃罪的实施目的在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只有公私财物已脱离所有人、保管人的控制而被犯罪行为人实际占有, 对发生在公共场所的盗窃案件认定大多又是采用控制说,即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盗窃的财物作为区分盗窃行为既遂与未遂的标准。而所谓的控制又分为地点控制说和视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080.html -
了解详情
在明知自己不能履行合同时采取逃匿的方式,使1055户村民无法支取面粉,冯展主观上具有骗取财物的故意,其家属在村民多次上门追索面粉时拒不提供履行合同的财产,也不提供小麦、面粉去向,说明冯展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因而冯展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如果冯展面粉厂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因发生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870.html -
了解详情
的过程中只要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了对方当事人较大数额的财物,也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其次,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 所骗财物或挥霍一空或据为己有,达到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而且其行为对当地的房地产交易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致使相当长的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860.html -
了解详情
侵占罪与盗窃罪在客观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可表现为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职务侵占罪为特殊主体,仅指被侵犯财产单位的 便利,即使行为人利用受单位临时性委派或授权从事劳务而合法持有、保管、使用本单位财物的便利,也属于利用职务便利。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787.html -
了解详情
为目的,伙同同案人以杨某侵犯其隐私为由采取暴力威胁的方式强行索要杨某的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构成敲诈勒索罪。 【管 为敲诈勒索。 一方面,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均为财产类犯罪,两者在主观上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客观上均为使用威胁、胁迫手段;客体上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302.html -
了解详情
1997年刑法修订前,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实践,对利用合同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都是以诈骗罪定罪处罚。1997年刑法典将合同诈骗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 。其次,应结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合同诈骗罪是目的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目的,行为人的犯罪手段表现在其是在与他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616.html -
了解详情
劳务性职务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在客观行为上均可表现为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因此,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和理解 ,即使行为人利用受单位临时性委派或授权从事劳务而合法持有、保管、使用本单位财物的便利,也属于利用职务便利。 三、正确甄别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熟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111.html -
了解详情
与男友牛某同居共同生活,二人已形成事实上的婚姻关系,且二人同居期间的财物有不可分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 巨大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于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客观上采用了秘密窃取的方法将他人财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63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