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造成身体损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可适用刑法第十三条但书条款,不构成犯罪。公诉机关最终主动撤回起诉,法院依法予以准许。 【不同观点】 对本案如何处理 实质解释论的立场,被告人钟某的行为属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定罪不符合犯罪本质要求。 2.现实背景:未成年人性的双早熟与成文法律的僵固性 在性生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8257.html -
了解详情
,双方交易完成后,陈某被便衣民警当场捉获。 【分歧】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陈某是否构成毒品犯罪再犯?主要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陈某不构成毒品再犯 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就需要对贩卖毒品罪负刑事责任,可见,毒品犯罪是立法者打击的重点,刑法分则再将毒品再犯作为从重处罚的特别规定,也是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808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遵守活动规则、服从组织管理来获取非法利益。 因此,判断一个具体行为是否构成组织行为,应当分析其是否同时具备组织性与控制性。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组织 规定办理相关案件,以保障刑法对于性质严重犯罪的打击力度;而且要求司法人员在办案中需以更为谨慎的态度来考量行为是否构成组织卖淫罪,以保证行为的危害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7499.html -
了解详情
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至于其他人员,如劳教人员、被行政拘留的人员、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则非本罪的适格主体。即便上述人员有脱逃行为,亦不构 羁押。而只有破坏上述监管机关所实施的强制羁押的脱逃行为才构成脱逃罪。比如,被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外逃的,虽然从性质上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6337.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上余某与殷某具有共同故意且具有意思联络。共同故意要求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内容、社会意义与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意的内容来说 余某消极的不作为,与殷某积极驾车逃离现场的作为,都共同指向了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满足了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条件要求。 最后,殷某的行为根据最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4387.html -
了解详情
有交强险的机动车在公共交通范围外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肇事者构成刑事犯罪的,保险公司是否同样应向被害人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此问题,司法 驾驶机动车辆或者适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罪)、第一百三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0611.html -
了解详情
。 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构成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在 犯罪的性质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只要财产没有取得,尽管有入户这一加重情节,构成情节加重犯亦应属于未遂。在本案中,被告人黄某由于被害人家属报警而抢劫未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9357.html -
了解详情
。 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构成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在 犯罪的性质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只要财产没有取得,尽管有入户这一加重情节,构成情节加重犯亦应属于未遂。在本案中,被告人黄某由于被害人家属报警而抢劫未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8900.html -
了解详情
张某构成自首而本院经审理后认定张某不构成自首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 主动性和自愿性的本质属性,不属于自动投案,法院最终未采纳控辩双方一致认为被告人构成自首的意见是正确的。 本案案号:(2017)津0116刑初80211号 案例编写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8160.html -
了解详情
次讯问张某时,张某迫于心理压力,交代了其动刀伤人的犯罪事实。 [分歧] 对于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自首,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一是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自首。 减轻的幅度应当比一般意义上自首的幅度小一些。这样做,既有利于鼓励此种类型的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同时,又有利于与一般意义上的自首相区别,通过适当减少从轻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62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