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治本之策。理由是:一是刑民法律的本质不同是根本原因,刑民实体和程序法在诸多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这就使得刑民交叉案件在处理上有分立或并行的法律基础 力,而大陆法系从判决体系的协调和避免矛盾的判断入手,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结果不得与刑事判决相冲突。(22) 依照既判力原理来分析非罪加害行为的诸多情形: 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9218.html -
了解详情
许多中青年诉讼法学者不再满足于老一辈诉讼法学家的教导,开始在引进和借鉴西方国家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与刑事证据制度的基础上,运用程序正义理论、价值论等对传统的 问题上争论不休而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进程就会深受其害,进而影响我国刑事程序法的实施效果。 二、中国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之反思 (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838.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的权威性不够。这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首先在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程序法行为的后果。如法律规定证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出庭作证,但现实中关键性证人有时不 能成为取证、采证的依据;亦不能根据没有上升为立法的刑事政策蓄意的歪曲立法意图或进行相应的与证据有关的行为。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长官命令或上级或执政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89.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刑事法治。 其次,实体法的价值能否实现往往取决于程序法的优劣。公正、合理、高效的刑事诉讼程序法设计,可以使刑法的价值有效地实现,也可能是相反,影响、 采用较为缓和的方式,这与刑事和解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暗合,而当前,党和政府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待刑事犯罪明确提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些都是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334.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的权威性不够。这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首先在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程序法行为的后果。如法律规定证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出庭作证,但现实中关键性证人有时不 能成为取证、采证的依据;亦不能根据没有上升为立法的刑事政策蓄意的歪曲立法意图或进行相应的与证据有关的行为。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长官命令或上级或执政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80.html -
了解详情
乡土社会调解功能的革命时期司法政策与制度设计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个体心智的变化。在全面城镇化与社会匿名化的过程中,刑事司法审判已经不再,至少不仅仅 也涉及不同犯罪类型经济赔偿对量刑要素的影响及其解释。更为关键的是,不论是对程序法的认知,还是对实体法的教义学分析,在司法实践中都不再是,或不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1373.html -
了解详情
指向性思考的合一,刑法理论上应当建构一个开放的犯罪构成体系,即目的论的、刑事政策的犯罪论体系。客观地看,我国犯罪构成在体系思维和问题意识上存在 得到坚持。(3)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问题。有学者认为,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功能和犯罪构成要件在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犯罪构成要件在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443.html -
了解详情
相济刑事政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既定的基本方针政策。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来说,宽与严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相互依赖,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体。宽 适用于所有刑事侦查、检察及审判和执行活动。它既可以体现于实体法的运用中,也可以体现在程序法的贯彻中,还可以二者兼具。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到整个刑事法体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000.html -
了解详情
思想的诸多具体政策:犯罪预防政策、犯罪控制政策、犯罪惩罚政策,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实体法政策、刑事程序法政策,定罪政策、刑罚政策、处遇政策, 森下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刑事政策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指出世界各国的刑事政策朝着宽松的刑事政策与严厉的刑事政策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即刑事政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37.html -
了解详情
思想的诸多具体政策:犯罪预防政策、犯罪控制政策、犯罪惩罚政策,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实体法政策、刑事程序法政策,定罪政策、刑罚政策、处遇政策, 森下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刑事政策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指出世界各国的刑事政策朝着宽松的刑事政策与严厉的刑事政策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即刑事政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