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行为时,出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目的才能介入。那么,现实中前置法调整的效果如何呢?现阶段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保护 及其使用该信息的合法性。如果被告人无法证明这些事实,那么就可初步认定其从事了侵犯个人信息权的犯罪行为。(参见:刘宪权,方晋晔.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33.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是犯罪,并按照犯罪行为予以惩处。⒀在迪尔凯姆的论述中犯罪与刑罚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逆向关系,是因为惩罚的需要才会有犯罪被认定,在此,刑罚对 层的灵魂。⒄ 刑事政策对于刑事司法与立法的重要性确实如此。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如何做到刑法与刑事政策的有效沟通。相对封闭保守的刑法与相对开放灵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603.html -
了解详情
。 (二)对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的认定 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反行为人本意以外的原因,并能够阻止犯罪行为达到既遂状态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这些因素 存在差异,从责任主义的立场出发,便产生了立法上有无必要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以及应当如何科学分类的问题。 共同犯罪的概念:根据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0432.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同时商业秘密本身的界定在各个层面也有很大的分歧,行为如何定、损失如何认定、责任如何承担等诸多问题都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日本推行雇员终身制,所以在日本侵犯商业秘密的道德犯罪率非常低,不存在滋养犯罪的社会土壤。但上世纪末期,日本的经济突飞猛进、异军突起,商业秘密的数据爆发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9403.html -
了解详情
保障公民的人权,从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确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问题。 但是,如何去认定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需要综合且全面的去考虑该行为是否 从始至终都是需要法律本身来解决的,这种不明确的犯罪行为也是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因此这个该罪行的认定始终是个问题。 对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8336.html -
了解详情
的后续,严重侵害着社会管理秩序。因此,单纯地以其中的某一方面论及该罪的性质明显不妥。而如何认定其犯罪性质并进而依此对之予以分类,要根据各国同这种犯罪作斗争的 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这其中的为走私犯提供帐号的行为,就可能使走私黑钱洗净,对此行为如何定罪?我们认为,事前通谋,事后提供帐号的,属走私罪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4949.html -
了解详情
震慑,具有重大的社会治安意义,经济意义和实践意义。 2. 如何适用惩治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掏空上市公司犯罪行为增加的条款。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 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定违法发放贷款或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较为困难。所以《刑法修正案(六)》对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7017.html -
了解详情
活动,并非所谓公务行为,也不是依照法律而进行,而是受委托而产生的。只是法律规定其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主体,其他犯罪如受贿、挪用 、管理财物的人员。这一解释面对我国日益增多的混合经济组织形式,没有正面回答如何认定其财产权属问题,而从主体身份界定是否成立贪污罪。由于不再强调要按出资比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5855.html -
了解详情
未遂 与大多数故意犯罪一样,受贿罪也有既遂与未遂之分。就受贿罪而言,收受贿赂和索取贿赂两种情形的既遂与未遂区分又有所不同。至于如何认定受贿罪的既 答应。只要行为人收受他人贿赂时主观上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图流露,不论是否实施谋利行为都构成受贿罪。因此,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受贿人的一种心理态度,属于主观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5854.html -
了解详情
1)犯罪目的实现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目的。 [1]主张应当以犯罪目的的实现与否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实现了犯罪 违法性 [14]。刑事违法性是以存在这样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为前提的。那么立法上又如何确立这样一个犯罪既遂的标准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一)、法定犯罪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54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