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的罪过的支配下实施的行为才谈得上构成犯罪,没有罪过的意外事件、不可抗力事件,即使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也不能构成犯罪。犯罪行为又是犯罪 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对于经济犯罪,应当全面废除死刑; 有的学者主张仅仅保留故意杀人罪的死刑; 还有些学者主张现阶段应逐步而尽快地废止所有经济犯罪和其他非暴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82.html -
了解详情
,再加上一些其他未掌握的诱因。法医给出的意见是:本案只能检查出被害人的致死的原因,检查不出具体诱发的原因。所以被告人的行为与死者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 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区分的关键是判断行为人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8992.html -
了解详情
状态,否则不能认定为过限行为,如果实行犯的行为超出共同犯意的约定范围是因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或者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适法行为,则不属于过限行为 无论造成轻微伤、轻伤、重伤、甚至伤害致死,均在约定的范围内,符合各共同犯罪人的意志,每个成员均应对其负责。 (三)转移故意。事先对其犯罪行为有约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57.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抛弃了近代刑法中的责任主义。我国《刑法》总则明确规定了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以及意外事件的定义。故意、过失历来是我国犯罪构成中必须具备的两种主观心理要素。 。例如,在老师违反规定殴打学生的场合,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学生健康法益造成的伤害是相同的,因此其客观上的法益侵害性不可能存在差异,而目的仅仅是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38.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抛弃了近代刑法中的责任主义。我国《刑法》总则明确规定了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以及意外事件的定义。故意、过失历来是我国犯罪构成中必须具备的两种主观心理要素。 。例如,在老师违反规定殴打学生的场合,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学生健康法益造成的伤害是相同的,因此其客观上的法益侵害性不可能存在差异,而目的仅仅是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9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必须和客体结合起来才能判断出行为本身的性质以及在刑法视野中的意义。例如故意伤害与扰乱社会秩序罪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客体不同。使社会关系发生改变的方法也 评价达到了统一。因此,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的行为、无罪过的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包括自然灾害)都不会成为刑法惩罚的对象,就是因为它们本身不具有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907.html -
了解详情
。而侥幸心理则会加速了这种决策形成。 【关键词】药家鑫;交通肇事;故意杀人;犯罪心理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发生普通交通事故,在法律上充其量 药家鑫所做的那样对受害者进行更加恶劣、严重的伤害已达到逃避惩罚或是减少自己损失的目的。面对相似的事件,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归因导致了处理方式选择的不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4073.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自首情节,其家属愿意代为赔偿;最终,根据《刑法》第 234 条第 1 款(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第 61 条( 量刑根据) 、第 67 条第 1 款( 自首 齐默曼的行为仍然是有可能被评价为意外事件( 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5221.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自首情节,其家属愿意代为赔偿;最终,根据《刑法》第 234 条第 1 款(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第 61 条( 量刑根据) 、第 67 条第 1 款( 自首 齐默曼的行为仍然是有可能被评价为意外事件( 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34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