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权利人不利。不过,这一点可以通过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加以弥补。不当得利制度对恶意受益人附加了返还不当得利的“加重”返还责任,返还的范围包括受领时所取得利益、受领 善意占有人还可以就增加物的价值而付出的有益费用,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恶意占有人支出的必要费用和有益费用,只有在能够证明为权利人的利益而无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40.html -
了解详情
发现自己的不知或错误后返还占有物时,不必返还已消费的孳息;而恶意占有人不仅要返还原物,而且还要返还现存的和已消费的孳息(I 和协议的遵守和兑现”。如果某人不履行他所允诺之事,他就是在恶意行事(注:VaseJosCarlosMoreiraAlves,op.cit.,p.188.)。这种解释可很方便地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80.html -
了解详情
使得物权行为无因性规则变得绝对化,并有可能为利用无因性规则,损害原所有权人的恶意交易行为提供保护伞。换言之,物权行为无因性作为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则,因为其完全和绝对 ,恶意失权制度,一般只适用于标的物为动产之情形。以交付占有为公示方法的动产,方可能适用恶意失权制度。经历登记的特别动产,一般不存在恶意现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902.html -
了解详情
,还是主观方面的认定,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可以规定较高的数额标准。至于恶意透支的数额按超过合法透支数额一定倍数计算的观点,也缺乏可操作性。如前所述,善意透支 占有的目的,即使事实上行为人在透支时确实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有那些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才构成恶意透支。据此,对于那些四处异地透支,突击消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41.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两个方面。参见其所著前引书,第218—219页。)。在这个时期,占有领域中的“诚信”并非当事人确信 自己未侵犯他人权利的内在心理状态,而是遵守方式义务的外在 占有人在发现自己的不知或错误后返还占有物时,不必返还 已消费的孳息;而恶意占有人不仅要返还原物,而且还要返还现存的和已消费的孳息(I.2,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8.html -
了解详情
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 性,不应作犯罪处理。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有下列行为,可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持卡人巨额透支后携款逃跑的;透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透支款项无法归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5207.html -
了解详情
达一定期间为条件的取得时效,只有可能适用于恶意占有有形动产及经注册登记的动产(船舶、航空器等),而不适用于其他有形财产。但是,一方面, 制度,国内学者研究有所欠缺。英美法系存在所谓adversepossession制度,字面意思为反向占有,内容上与大陆法系的取得时效制度相当。英国法中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48.html -
了解详情
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00%和95%.[1]随着银行卡在我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恶意透支的情况日益严重。由于银行卡本身有一定的透支功能,而我国目前银行卡业务技术 恶意透支。但如果明知无力偿还而大量透支的,可认定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符合恶意透支的主观要件。[5] 第三,客观上形成了对发卡行或特约商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511.html -
了解详情
损害了信用卡的信用度,我们要加大对其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 认定 防范 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给经济带来了发展,但 逃跑的,或透支款用于挥霍、购买奢侈品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客观条件 恶意透支在客观方面有两种表现,一是超过规定透支限额的透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104.html -
了解详情
,涉及所有权的保护与交易安全的价值衡量问题。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的区别,罗马法尚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而是奉行任何人不得以大于其 ,自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二) 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必须出于善意。 所谓善意是相对于恶意而言的,它是指受让人从转让人手中取得财产时,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转让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58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