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我国的《担保法》被制定出来,立法者所使用的语词理所当然地不能摆脱语境的束缚,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应该努力“返回”当时的语境[ix] 立法机关起草的几部物权法草案大都规定了“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区分原则”,亦即物权变动的效果不能发生并不影响原因行为的效力,这条原则在国外民法学中属于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99.html -
了解详情
办理转让。在这种情况下,立法者所应保护的无疑应该是真正的权利人,而不应当是恶意买受人。不仅双方的买卖合同无效,即使已经办理了登记,也不能发生物权变动之效力,只要买受人尚未将不动产处分给善意第三人,真正权利人都可以追夺。 六、绝对物权行为是否适用于动产? 与不动产比较而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98.html -
了解详情
人的行政复议期限就开始起算;如果将具体行政行为理解为包括法律救济权利告知的事项,那么仅仅告知行政处理内容尚不能发生行政复议期限起算的效力。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 被动性和谦抑性,它决不是无所限制和无所不能的。原则上,行政行为审查者要在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博弈结局的可能范围内进行衡量,不能超过当事人博弈中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092.html -
了解详情
人的行政复议期限就开始起算;如果将具体行政行为理解为包括法律救济权利告知的事项,那么仅仅告知行政处理内容尚不能发生行政复议期限起算的效力。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 被动性和谦抑性,它决不是无所限制和无所不能的。原则上,行政行为审查者要在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博弈结局的可能范围内进行衡量,不能超过当事人博弈中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088.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该当性的层面予以论述。至此,相当因果关系就与构成要件该当性这样的刑法评价发生关联。[11]疫学的因果关系,也是表明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具有一定价值 ,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学者认为,在相当因果关系说中,认为一般人不能认识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特别认识的,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将是否有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33.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可罚性的规定。他们认为,很难证明在原因设定时的决定和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中实行犯罪的意思之间存在一贯性,正如萨维尼所说:“行为者若意图犯罪, 责任能力属主观范畴,即使客观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责任能力能贯穿到后一行为。而且原因行为相对于导致结果发生的实行行为,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预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0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而且系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查明某一行为并不具有使危害结果发生的直接性,而是具有一定的间接因果关系,则不能让行为人负特定的作为义务。同时具备以上三 如故意伤害)的情况下,危害结果是犯罪人所期待所追求的,法律不能期待行为人对被害人(如被伤害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期待犯罪人防止其意图实现或追求的危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4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只有同时具备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才能成立,任何只具有其中之一者都不具有违法的特征,缺乏刑事可罚性,前者如迷信犯,后者如具有违法阻却事由即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基于在于该行为尔属有责之思想为出发点时,则不能课该行为者法律上的义务;盖无责任之行为,纵令谓为示可发生义务(道德上之义务),然实际上不能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68.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上,国家的刑罚制裁只有当绝大多数国民认为某一行为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国民在情感和精神上均不能忍受这种行为的场合下才是正当的。根据这条标准,对那种 出现的,它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可加清晰分辨的危害行为,而且见危不救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公共场合,见危不救者很可能不止一人,甚至很多人。此时如何确定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44.html -
了解详情
学者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以法律或法令明文规定者。(2)基于契约或其他的法律行为者。(3)法令及契约虽无该作为义务之根据,但依习惯、条理以及公序良 义务的一种来看待,否定说则否认条理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自然也就否定了先行行为的作为义务根据性。我国学者黎宏认为,不能否定先行行为的作为义务根据性。但在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