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适用的罪名有18个:第2卷侵犯人身之重罪、轻罪中的故意杀人罪(第2211条)、谋杀罪(第2213条)、毒杀罪(第2215条);伤害人之身体 和空间了。这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刑法一般是将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作为衡量犯罪的标尺并设置相应的刑罚,而原本可判处死刑的犯罪在废除死刑后,由于没有规定无期徒刑因而只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73.html -
了解详情
遂的情况下,虽然法定最高刑均为死刑,但由于刑种的排列顺序不一样,而且故意杀人罪是刑法分则中唯一将死刑排在首要位置的罪名,这充分说明,在立法者看来, ,华东政法大学杨兴培教授甚至在《中国法学》上撰文指出,危险犯理论是无用的理论。这种对危险犯理论判处死刑的主张着实让多年来致力于危险犯理论研究的学者深感沮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16.html -
了解详情
所规定的法定刑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第232 条对非情节轻微的故意杀人罪所规定的法定刑是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虽然从表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法院对故意杀人既遂与放火致人死亡的案件,一般都是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但在犯罪未遂等情形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207.html -
了解详情
但是图中的回归线直观地反映出了冒着被处死刑而犯故故意杀人罪的人数呈明显的上升的趋势。这能说明死刑具有最有效的威慑作用吗?第二,考察严重的抢劫犯、 的口实,但是,如果对可能判处死刑的情况进行研究,这一漏洞就能得以弥补。抢劫罪、故意伤害罪21在我国1979 年刑法与1997年刑法中其最高法定刑幅度都是包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2.html -
了解详情
不按照第234条的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恐怕不符合刑法第5条确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同样,若绑架过程中劫取被绑架人财物数额巨大必需判处死刑的,以抢劫罪判处 人未死亡的原因是行为人意志以外还是意志以内,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并依照刑法第232条第一档法定刑量刑,或者以绑架罪(既遂)定罪,并依照刑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99.html -
了解详情
人这种特定的结果结合在一起,单独规定为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即死刑。因此,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并不排斥在绑架过程中故意伤害被绑架人未致死或者故意杀害被绑架 了特殊的规定,那么,凡是绑架未造成被绑架人死亡,但按照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依法应判处死刑的,就不能再以绑架罪来论处;凡是绑架已经造成被绑架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22.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法定刑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第232 条对非情节轻微的故意杀人罪所规定的法定刑是“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虽然从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法院对故意杀人既遂与放火致人死亡的案件,一般都是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但在犯罪未遂等情形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41.html -
了解详情
从重处罚。(3)对于抢劫故意致人死亡之情形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可以为废止抢劫罪的死刑提供立法技术准备。即可将刑法中众多故意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以转致 ,王作富主编书,第1065页。 (27)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控制死刑适用的情况下,该观点认为即使故意杀人未遂也可能判处死刑的认识,是没有多少实践根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266.html -
了解详情
并罚处理是不符合犯罪构成理论。其次,才是针对此类案件按照故意杀人罪论处还是仍然按照抢劫罪论处更适宜的问题。 此类案件从属性上说,是符合想象竞合犯条件, 适用的情况下,该观点认为即使故意杀人未遂也可能判处死刑的认识,是没有多少实践根据的。参见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研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9111.html -
了解详情
杀的方针,防止错杀,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四)死缓制度对死刑的限制。《刑法》第48条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 劫取财物,共方法行为又触犯了故意杀人罪,按牵连犯从一重处罚的原则,应当定为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3)在抢劫过程中,因犯罪人过失或意外事件致人死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