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根本标准:事实原因对客观结果发生的作用力之大小,即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 昌. 刑法学[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版,第132页。 [4]赵秉志. 刑法总论问题探索[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332-335页。 [5]马克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734.html -
了解详情
抛弃,使其主观上不需要对法益侵害有认识;二是风险刑法对危害结果、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抛弃导致客观要件的要素发生根本改变,由这些要素构造的 ]Welzel,ZStW.,Bd.58,1939,S.503。 [33][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M],创文社1990年版,第104页以下。 [34]同前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162.html -
了解详情
抛弃,使其主观上不需要对法益侵害有认识;二是风险刑法对危害结果、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抛弃导致客观要件的要素发生根本改变,由这些要素构造的 )Welzel,ZStW.,Bd.58,1939,S.503。 (33)[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M],创文社1990年版,第104页以下。 (34)同前注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151.html -
了解详情
固体废物罪规定必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才能成立犯罪;342条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以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 的法定刑与危险犯相区分。 四、从自然法则到疫学的应用: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明确化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88.html -
了解详情
学因果关系论。笔者认为,在多因一果的渎职犯罪案件的认定中,条件说更能解释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认定渎职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犯罪可以按以下条件衡量。 ■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定该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判断一个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乃至此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6860.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公丕祥主编:《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上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页。)。 这 的开拓性探索。 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未成年人犯罪、过失犯罪、犯罪动机、刑罚目的、刑罚种类、量刑、自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35.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与刑罚观点。如今,污点理论与邪恶的心理论已经过于陈旧,不合时宜,违法肇因者原则也为现代英美刑法的因果关系理论所修正。总体上来讲,上述学说 概率才这样低。 ⑺重罪谋杀罪规则越来越接近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的罪名认定是否合理。 [1]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906.html -
了解详情
着在体系性思考与问题性思考之间切换的功能。本文尝试以规范的社会行为论选定刑法中的行为, 以实现行为的特定化, 进而探讨一体的行为论对于构成要件该当性、 动静来确定行为范围;其次将行为纳入因果流程中确定其与结果的发生是否具有自然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最后, 根据法益侵害的客观危险性这一实质标准认定实行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5611.html -
了解详情
彻底性切断这一特征。而以法益保护说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果关系切断说则不仅认识到行为人应从侵犯法益的危害行为中脱离出来,还看到其应从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 ,第260页。 [8]参见王志祥、韩雪:《论共谋共同正犯概念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058.html -
了解详情
其主观上有无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行为人主观上如果没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结果的发生属于意外事件,其行为当然不成立犯罪。 另附: 案例一:.甲伤害乙后, 的介入,属于正常介入,由此引起乙死亡结果发生的,不能中行为甲与乙死亡结果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二: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44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