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 - 334页。 [26]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27]参见《日本刑法典》, 的社会危害程度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是不能构成犯罪的,更谈不上成立犯罪既遂,行为犯同样存在这样的缺陷。 [49]参见[日]西田典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28.html -
了解详情
的。但即使这样,大陆法系的法益理论还是承认了法益概念的可变性。〔17〕由此可以看出,其实法益不过是在评价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过程中应当要依据 是一种法律规范;行为人实施一定的行为(以及该行为直接指向、施加影响或者发生作用的犯罪对象)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一客观事实一旦符合法律规范,就变成了法律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23.html -
了解详情
的认识,其评判标准具有相对性,随着社会主体价值评判标准的变化而变化。以这样一个模糊、易变的界限来区分案件是否适用刑事和解,既可能限制刑事和解的 大。如果某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我们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有助于正确量刑{28}。批判意见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12.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行为的评价而展开。然而在某些时候,可能出现一个行为虽构成犯罪,但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情况,对其进行严厉处罚明显不合适的情况(如最近发生的许霆 理论相当关注,许多学者提出不借助期待可能性,一些实践中的问题无法解决。是否真是这样?不借助期待可能性,是否可以运用我国刑法学体系中的其他理论加以解决?诸如此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02.html -
了解详情
的规定。以罪刑法定主义的观点,只要首先存在实施了实行行为的正犯,才会构成犯罪,对行为人予以处罚也是以实行行为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只有对该实行行为 行为性质要么转化为实行行为,即教唆+帮助=实行;要么演变组织行为,即教唆+帮助=组织。这样就变成前文所讨论的非身份者与身犯者共同实行纯正身份犯的情形了,依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44.html -
了解详情
,而仍然采取行动时,便表现了对法秩序的敌对意思,由此而成立故意。这样来解释意欲的内容,显然并非Roxin的决定说所特有。Jescheck同样认为,故意的意志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批评者看来,该规定明确表明故意的内容是指行为人对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19.html -
了解详情
的规定。以罪刑法定主义的观点,只要首先存在实施了实行行为的正犯,才会构成犯罪,对行为人予以处罚也是以实行行为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只有对该实行行为 行为性质要么转化为实行行为,即教唆+帮助=实行;要么演变组织行为,即教唆+帮助=组织。这样就变成前文所讨论的非身份者与身犯者共同实行纯正身份犯的情形了,依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48.html -
了解详情
,而仍然采取行动时,便表现了对法秩序的敌对意思,由此而成立故意。这样来解释意欲的内容,显然并非Roxin的决定说所特有。Jescheck同样认为,故意的意志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批评者看来,该规定明确表明故意的内容是指行为人对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21.html -
了解详情
的关系这种特殊地位或状况; 还有学者强调,身份必须多少具有继续的性质,动机或目的这样的一时的心理状态不是身份。 中国台湾学者对身份问题亦多有研究。有的在 起点高于盗窃罪近十倍,分别定罪,有可能造成同一行为,无身份者或普通身份者构成犯罪,而特殊身份者无罪的结果,这种结果恰恰是对刑法平等适用原则的挑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77.html -
了解详情
的对待定事实有前理解,法官总是根据自己对待定事实的前理解来选择法律规范。如果没有这样的先前理解,法律人就必须漫无计划,漫无目的地翻阅法律,看能否找到一点适当的 年版,第95-152页;齐文远等:《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盗窃是否构成犯罪》,《人民检察》2006年第4期(上);苏彩霞:《实质的刑法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