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性的作用力的情况下,才能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是基于此,溯及禁止的规则被用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即只要介入第三人自愿实施的故意犯罪, 构成要件行为,而是实质上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是否处于核心的角色。再次,不作为犯中作为义务的判断日趋实质化。在作为义务来源的判断中,传统的形式性作为义务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2.html -
了解详情
所概括的真挚的努力,一度成为判断是否遮断因果关系的重要因素。德国刑法第31条第2项规定:犯罪不是因为中止犯的行为而不发生的,或犯罪虽已发生而与中止犯 。[54] 如果以脱离者是否付出了真挚的努力或采取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作为判断是否遮断了因果关系,就会失之过严。客观上实施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361.html -
了解详情
)、危险犯。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单纯的行为犯、蓄积犯(积累犯)、预备犯以及违反特定禁令的不作为犯。但不论称谓是何,这些类型在概念上彼此都有 的经验法则作为基础,更是要以科学的经验法则作为证明基础的。[17]但公害犯罪出现以后,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面临许多困境,大量的危害结果因为危害与个人因素之间无法建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1886.html -
了解详情
。通说观点认为,正如无P则无Q所表现的那样,对作为犯而言,应该假定单纯的不作为(什么也不作),而对于不作为犯而言,就应该假定构成作为义务的内容的 的死亡的程度,结果就是,只要有条件关系与广义的相当性(作为实行行为的相当性),即便没有狭义的相当性,也可肯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从而湮没了要求相当因果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23.html -
了解详情
基础。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自身问题,注定了在解决交通过失犯甚或一般的刑法因果关系中都存在内容抽象、不确定因而难以合理界定的问题。如果采用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则可认为,行为人 ⑴,施特拉腾韦特书,第406页。 ⒆[日]曾根威彦:《交通事犯与不作为犯》,黄河译,《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 ⒇前引⑹,西田典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71.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不应让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因果性)的结果承担责任。参见[日]西田典之:《刑法总论》,弘文堂2006年版,第316页;[日 .365ff.;等等。 [11] 参见[日]山口厚:共犯の因果性の一断面, 载《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卷 过失犯论不作为犯论共犯论》,成文堂2006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61.html -
了解详情
该当构成要件的事实,脱离者不承担作为共犯的责任,这种切断了共犯因果关系(物理的因果性以及心理的因果性)的现象,就是刑法理论上的共犯关系的 2版),成文堂2007年版,第472页。 [32] 参见[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Ⅱ》,有斐阁1975年版,第384-385页。 [33] 参见[日]山口厚:《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5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是否应对先行为及其结果承担责任,尤其在因果关系不能查明时,这一问题不容回避;在承继共犯问题的处理上,国外刑法理论主要存在肯定说、否定说、各种 .;等等。 [11] 参见[日]山口厚:'共犯の因果性'の一断面, 载《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卷 过失犯论不作为犯论共犯论》,成文堂2006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130.html -
了解详情
比起单独正犯的因果关系要更加扩张,在那些不可能成立单独过失犯的情形下,存在以过失的共同正犯予以处罚的余地。除此之外,对于问题很多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理,有时 时,就应当归于民法领域进行赔偿。参见程新生、汤媛媛:《共同过失犯罪与刑法因果关系从误射行人案切入》一文分析论证,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9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760.html -
了解详情
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将过失客观化之后,把怠于采取一定的回避措施理解为不作为犯,并通过客观行为基准的类型化,明示具体的处罚范围。另一方面,重视医疗、机动车 第146号,第196页)。总之,日本刑法因果关系论发展动向的启示在于:一是相当因果关系说和客观归责论不是对立关系,究竟是前者融入后者,还是后者融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