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和落实。《民事诉讼法》第13条是这样规定处分原则的:“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里所 权、法律解释权、司法审查权和宪法实施监督权,已经完全不同于人们对传统司法权及其司法职能的理解”[xiii].德沃金在其著《法律帝国》中指出:“在法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34.html -
了解详情
也就当然出现了对同一类型案件审理中的法律思维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处分原则。笔者认为,请求变更权在民事法律规范中体现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可变更民事行为法律后果的实现,只有在当事人提出请求的前提下人民法院才可予以审查裁判,否则将构成对处分原则的违背,不符合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3.html -
了解详情
了实质性的变化,与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是一致的。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当事人仅对其中一部分内容提出上诉,说明当事人 诉权的有效行使。因此,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限制不应作绝对的理解,换句话说,法院应当有一定程度的自行审查职权,其理由如下:第一,限定法院在上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63.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具体规定,而且对必要共同诉讼也没有进行细分,因而实务中也按“诉讼标的共同”的共同诉讼来处理,也就是说对“诉讼标的共同”做了扩大解释。但实际上,这些情形只是 若从宽理解固有必要共同诉讼而影响处分原则的实现,则是不恰当的。因为“诉讼程序应该是以实体法上的法律关系获得圆满解决为最大目标,不能因为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73.html -
了解详情
职权主义的阴影,与现行民诉法典对试行法典修改的基调不合。3.与民事诉讼法处分原则的精神不相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提出的因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而引起再审须经限制的构想,我们认为必需且可行,其所称“特别情形”理解为前文所指当事人提供了在原审中不能提供或不知提供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51.html -
了解详情
的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4.辩论原则所规定的辩论权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对辩论原则的这种理解和界定,实际上使当事人的辩论行为失去了对裁判者的拘束, 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实现诉讼公正的功能。而且学者们对学界目前通常认可的民事诉讼法的另一基本原则-处分原则的思辩,其最终的认可或否定标准,仍然是看其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47.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中的和解意见以及德国法官在诉讼任何阶段的和解行为之所以未被视为强制调解或很少受到违反处分原则的责难,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这种和解是在双方当事人都在场的情况下 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407页。[8]邵俊武:《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原则的再认识》,《政法论坛》2000年第1期,第124页。[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84.html -
了解详情
,瑞士民法典的作者进一步意识到对合同诚信的提升意味着取消物权诚信,由此涉及主观诚信的存废问题,但他们对诚信原则的理解过分客观化,不相信它可适用于物权关系,于是 的立法者未这样做。就学说而言,一方面,梁慧星、李开国等学者坚持诚信原则的适用不限于债法,而是适用于整个民事领域(注:参见梁慧星“诚信原则与漏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80.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依代理制度对本人发生效力而已。这种情形,该无权代理行为,如果具备一般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由无权代理人自己作为当事人而承担其法律后果。(二)无权处分 取得标的物没有支付对价,由其向权利人返还相应的不当得利,不违反民法之基本原则。如果相对人为恶意,则处分行为无效。权利人可向相对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873.html -
了解详情
确认制度。此外,还应该研究各种执法形式的原则、具体程序、效果及可诉性问题,如行政处罚过程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多机关交叉处罚、重复处罚的解决 批准行为的可诉性;关于法定经营自主权的理解;关于民事纠纷中的被害人或主张权利的人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原告的问题;关于派出机构、派出机关、临时机关和机构、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1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