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2005(1):55-56. [10]肖乾利.信用卡诈骗罪探析[A].法学杂志,2006(3):23-25. [11]卢松.金融领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1-122. [12]王哲.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A].前沿,2005(1):65. [1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0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客体对区分此罪与彼罪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扔手榴弹杀人,到底是定故意杀人罪还是定爆炸罪,这就要看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还是特定人的生命权利。如果 [10] 参见魏东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第31页。 [11] 参见黄丁全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载《刑事法评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854.html -
了解详情
成本罪。 第四,本罪在主观方面为故意,包括明知希望发生侵权事实的直接故意和明知放任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两种情形。 (二)加大罚金刑的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24) [15]王新宇、周宇.假冒专利犯罪若干问题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 6).78 [16] 黄祥青著.侵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486.html -
了解详情
学报,2005(1):55-56. [10]肖乾利.信用卡诈骗罪探析[A].法学杂志,2006(3):23-25. [11]卢松.金融领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1-122. [12]王哲.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A].前沿,2005(1):65. [1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39.html -
了解详情
是幕后指挥、在场目睹,还是家属相告,均可认定为明知,即基于一个共同的受贿犯罪故意。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不应成为认定受贿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司法实践中遇到 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徐留成著:《混合主体共同犯罪定罪问题研究》,《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3、李伟迪著:《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15.html -
了解详情
、带头斗殴、直接致人伤害行为的犯罪分子。 2、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对于危害结果,有的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有的是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常见的 月第1版,第287页。 [7]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93页。 [8]刑法第29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924.html -
了解详情
放任而只能是希望,因此对非法所有的客观结果而言,只能意味着行为人主观上是直接故意。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被认为是贷款诈骗罪区别于贷款纠纷 马克昌:《论金融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人民检察》2001年第1期。 高憬宏:《审理金融犯罪案件若干问题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综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745.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定性的,因此考虑到这种问题的存在,在遵循常规犯罪定性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案,我不妨提出:由危害行为追溯犯罪故意,再由犯罪故意判定危害行为性质的新型模式 。 无犯罪则无罪过的原则告诉我们危害行为是研究罪过的前提,而由危害行为追溯犯罪故意正是对这一原则的深深体现,这一方式也符合有的学者提倡的:在现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053.html -
了解详情
罪无犯罪对象呢?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传统刑法理论长期以来忽视对犯罪对象的研究,对犯罪对象缺乏正确的认识。但仅从脱逃罪的客观方面来看我们确实看 时候,我们不应仅仅从客观方面认定,否则的话我们便很难区分破坏交通工具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和盗窃罪,而应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对该类危害行为的正确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6.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知和对法律的误解。[25]但是,司法实践中违法性认识的推定与共同犯罪故意问题中对其他行为人对其自身行为是否存在违法性认识的认知存在不同之处。司法实践 部分犯罪共同说在理论上较为协调。 [16]日本学者对此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法定符合说对于不同构成要件的错误,又分为不同质的构成要件间的错误与同质的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66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