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和认识均有不同。由于受《苏俄刑法典》和前苏联刑法理论的影响,我国八十年代的教科书几乎都将其作为犯罪阶段来研究,从九十年代开始则全部改称“犯罪 犯罪既遂。因为,它较之犯罪预备,已实施了某一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直接威胁到犯罪客体,并可能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较之犯罪既遂,实际危害结果又未发生。尽管如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678.html -
了解详情
决定。因此,对于积极救济侵权责任而降低行为危害程度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犯罪情节轻微,对本已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甚至亦可以 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更为刑民互动提供宽阔的程序空间。 其次,《民事诉讼法》对刑事侵权案件的影响不容忽视,如第93条规定: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11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甚至还可能是战场上的英雄壮举。⑶如此一来,危害行为说的内在矛盾便暴露无遗:它一方面在性质上排斥犯罪构成的其它带有价值评价色彩的要件⑷,另一方面却又将 的行为,才可能成为特定犯罪构成的构成要件[16](p106)。 作为主体思想的外在表现,行为总要指向一定的对象并对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客观世界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493.html -
了解详情
明文规定故意犯罪是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和意欲,因而这种观点即便在立法论上有合理性,但在解释学中,并没有现实意义。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在正视风险社会的影响上是值得 的生命健康安全,严惩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条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构成作了修?本,降低了犯罪构成的门槛,将虽未造成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83.html -
了解详情
被规定在罪刑规范之中,它必然会影响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种危害性便体现为行为对犯罪随意客体的现实侵害,产生了现实的危害结果。在刑法理论上,犯罪随意客体 任务,都承认保护法益(社会关系)是创制法律的目的。诚如肖中华教授所概括的那样:立法对犯罪构成的构筑,实际上是有一个犯罪客体观(以法益侵害观念为指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745.html -
了解详情
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收回死刑复核权,死刑的适用得到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酌定从宽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由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 的犯罪构成要件。如果不是以这些特定的犯罪手段实施危害行为的,那么不构成该罪。此时,查明犯罪人为实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对于划清罪与非罪以及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600.html -
了解详情
上有无联系,对于共同犯罪故意的形成并无任何影响。 第二,在间接故意构成的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对他们共同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必须有所认识。这 。这样,教唆犯和被教唆者在意志因素上就有可能存在交叉关系,即教唆犯抱有希望的态度,而被教唆者持纵容态度,或者教唆犯持纵容态度,被教唆者抱希望态度。由此可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8533.html -
了解详情
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收回死刑复核权,死刑的适用得到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酌定从宽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由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 的犯罪构成要件。如果不是以这些特定的犯罪手段实施危害行为的,那么不构成该罪。此时,查明犯罪人为实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对于划清罪与非罪以及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7759.html -
了解详情
是否构成犯罪,其根本原因在于犯罪构成是我们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的标准。刑事政策影响对行为社会危害的评价,自然影响定罪。一般来说,在定罪过程中,只有在罪与非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了犯罪构成的罪数判断标准,并正确把握了罪数判断要素的科学内涵,就能够区分纷繁复杂的罪数问题,就能对行为人的行为作出符合法律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186.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客观上造成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法定的具体危险的出现,与作为犯罪之犯罪构成相当,因而构成犯罪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2}围绕不作为的行为性、不作为 不作为犯罪要比不中断型责任更重,两者反映的不作为对因果关系的影响能量是不同的,并间接反映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比如在交通肇事案中,根据刑法第13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6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