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件,从表面上看,这两个角度的清晰度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从上述刑法因果关系来看,必然偶然之分就存在主客观混淆的误区。“必然论”的一个理由是, 恰恰是实体问题,“犯罪事实”便是如此。从立法看犯罪构成,有些程序问题也需要刑法学研究,例如,证明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对于设立某个具体犯罪的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96.html -
了解详情
还应该要求过失的行为人共同居于支配性的保证人地位。也就是说,除了要求具备共同行为人整体关系下的排他性支配这样的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将共同行为人之间作为互动的实体来理解 就应当归于民法领域进行赔偿。参见程新生、汤媛媛:《共同过失犯罪与刑法因果关系从误射行人案切入》一文分析论证,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760.html -
了解详情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 105页。 ⑸参见张绍谦:《论刑法因果关系的介入和中断》,《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 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页。 (29)参见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189页。 (30)参见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2381.html -
了解详情
的调整措施。(35)类似的看法在普通法国家也受到广泛的认同。英美刑法中对法律因果关系的限定,至今仍主要依赖预见可能性来实现。而加拿大最高法院之所以 2005年第6期,第121页。 (99)参见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78页。 (100)参见陈兴良: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664.html -
了解详情
要以科学的经验法则作为证明基础的。[17]但公害犯罪出现以后,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面临许多困境,大量的危害结果因为危害与个人因素之间无法建立原因条件关系 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77. [2]张红艳.欧陆刑法中的抽象危险犯及其启示[J].河北法学,2009,(9). [3]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188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的一般原理进行就可以了,而不必为此而变更刑法因果关系的一般概念。在判断帮助犯的因果关系时,必须注意,帮助犯的法益侵害性来自其所 刑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617页。 [1]黎 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昌.犯罪通论[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0732.html -
了解详情
,而非核心问题。这种从事实到价值的清晰转轨,为刑法学规范性思考的特质赢得了独立性。⑾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从经验判断的角度,把行为和结果当作自然现象来 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30. [20]井田良.刑法总论の理论构造)[M].东京:成文堂,2005:1. [21大塚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7.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开设的医疗机构中开设行为和医师执业行为是相互分开的,依据刑法的非法行医行为是针对前者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言的。也正因为如此,根据 治疗,却是可能不至于发生就诊人死亡的结果,但这种广义的条件说忽视了刑法因果关系的意义及其特殊性,已经被摒弃。也就是说,延误在这里体现为一种哲学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085.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一味固守主客观要素之间界限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体系构造的明确性和一致性应当让位于刑法目的的合理性。犯罪构造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保持主客观范畴之间的清晰界分,而是在于 和介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学者支持折中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参见陈兴良:《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载《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700.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的犯罪论中表现如是: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及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主要表征构成刑法行为的物质结构体系,行为人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内容与能力等为 ,《社会学研究》2010年5期。 [11]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3期。 [12]同前注[4]。 [13]陈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16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