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382)因此,本文称之为“纯粹的占有”。就其理性基础而言,纯粹占有的特征是:第一,纯粹占有为满足人的需求,“自须据为己有,为实力之支配 内容上不过是对于债权合意中的物权变动要素的“复述”罢了-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事实上,形式主义立法例的本旨,与其说在于使“物权合意”的概念独立化,不如说在于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80.html -
了解详情
,并广泛适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他方面包括移转所有权之意思表示。如在买卖契约中,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却 行为公平性的体现。首先,什么是公平?根据李龙的《法理学》公平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与民法最接近的是第二个层次:经济公平。经济公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628.html -
了解详情
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采纳了严格责任原则的情况下,我国法上的风险负担的概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双务合同中的风险应被限定为:标的物因法定免责事由 的管领力的当事人承担风险才堪称妥当。以占有的移转为特征的交付决定着买卖标的物事实管领力的归属,进而决定标的物利益的归属,因此,在买卖标的物风险的负担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611.html -
了解详情
的设立必须以公示为有效。而这正是物权行为的典型特征,所以,此中的物权行为的存在是十分肯定的,断不是人的主观臆想。”(注:孙宪忠:《物权行为 风险的错综复杂的交易作为模糊的概念一体把握,从而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权责协调的交易概念成为可能,进而有助于法律的适用;(注: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540.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的财产属性之争议日渐减少。随着网络代际的不断变迁,网络财产性利益的概念更具共识性、包容性,作为过渡性统称概念,人们对其法律属性、价值属性等争议明显 。[23]比如,即使缺乏立法明确规定,也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将虚拟财产视为民法中的特殊债权,将虚拟物视为不可挂失的债权凭证,将网络服务账号视为可以挂失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9392.html -
了解详情
或偿还债务等。 综上所述,自融并不是法律概念,而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就相关的P2P平台犯罪案例来看,可将违法的自融行为归纳为通过虚构融资项目、夸大融资 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应理解为“非法所有”。目的犯、法定犯、数额犯、结果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7780.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主观的不法特征一起,共同纳入构成要件的范畴,故意由此变成构成要件基本的、常规的组成部分,作为主观不法要素而存在。同时,违法性意识则从故意的概念中予以剥离, 成熟的规范保护目的思想。(31)罗克辛将民法中的这种规范保护目的思想引入刑法领域,用来限定过失犯的归责范围,并以之作为指导视角而力图构建一种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664.html -
了解详情
既不问其有无正当权源,概给予保护。(25)即使是恶意的无权占有亦受法律保护。占有说也主张,虽然非法的占有在所有权人面前不值得保护,但可以对抗第三人 著:《日本刑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412413页。刑法中的占有是比民法中的占有更加现实的概念,不承认观点的占有。日本学者普遍强调占有是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172.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和司法惯常判决,甚至可能与常理常情相悖。 故,本文特别提出盗窃后处置行为这一概念,即,盗窃后处置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盗窃行为结束后对行为对象的进一步 为他人非法占有的本人财物这一私力救济不同。如果认为此行为不构成犯罪,如何保护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的基于质权、租赁权、留置权而合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民法流通秩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1389.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中的诈骗不同于民法中的欺诈,更不是生活意义上的欺骗。如何区分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历来是理论难题,很多学者主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区别点。[6]然而, 中的诈骗方法是规范要素 诈骗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产物和伦理的概念。大陆法系教义学把诈骗理解为标准恒定的描述性要素,而没有注意到诈骗其实是一个规范要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