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侵夺不动产罪、诈骗罪、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恐吓罪,就是因为这些犯罪的行为无价值程度不同,因而违法性不同。 [20] 可是,日本刑法对这些犯罪规定的法定刑 的界限,而不能在事后才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但是,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行为无价值论将故意、过失作为违法要素,是以规范违反说为前提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286.html -
了解详情
例如日本学者小野清一郎指出: 关于违法性这个问题,我也属于客观违法性论者。某一行为是否违法,原则上要由其客观外部方面来决定,所以,关于主观违法要素 自己家的窗户里观察到偷盗财物的情况,而犯罪人对此却不知道也没有料到) ,这种行为也构成偷窃。 [54] 因此,在俄罗斯刑法中,对于盗窃罪的秘密性是同时采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973.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一般人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而裁判规范则是由裁判者对公民实施的特定行为是否违法做出的事后评价,因此,裁判规范对裁判者的指导只能站在事后的立场,根据 的判决,就会被一般社会成员效仿,从而不利于法规范保护法益,于是,不得不将这种行为认定为犯罪。 其实,裁判规范的模糊性本身就具有积极的价值。在不违反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6402.html -
了解详情
违法情况,而与环节Ⅰ即诱惑侦查行为是否违法无关。即使侦查机关在环节Ⅰ的诱惑侦查行为违法,但如果侦查机关在环节Ⅱ的取证系合法进行,那么,也不能排除 ,但他们同时认为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未规定这种行为属于违法侦查行为,因此,不能适用违法证据排除规则。 [15]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发的《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03.html -
了解详情
此种权利常被称为框架权利。框架权利的效力较弱,因为侵害行为本身并不能够表明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认定行为是否违法必须对权利和利益进行权衡,只有通过利益权衡,才能够确定 ,其主观上并无侵害企业的故意,在客观上,评论的内容也非失实,因此这种行为不属于损害性评论,不构成侵权。 【作者简介】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378.html -
了解详情
常被称为框架权利。[29]框架权利的效力较弱,因为侵害行为本身并不能够表明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认定行为是否违法必须对权利和利益进行权衡,只有通过利益权衡,才能够 其主观上并无侵害企业的故意,在客观上,评论的内容也非失实,因此这种行为不属于损害性评论,不构成侵权。 [1]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047.html -
了解详情
常被称为框架权利。[29]框架权利的效力较弱,因为侵害行为本身并不能够表明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认定行为是否违法必须对权利和利益进行权衡,只有通过利益权衡,才能够 其主观上并无侵害企业的故意,在客观上,评论的内容也非失实,因此这种行为不属于损害性评论,不构成侵权。 [1]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738.html -
了解详情
1987年版,第8页。)今天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不能仅仅依据刑罚规范决定行为是否违法,必须从实质的角度做出评价。但是,通过何种方式、作何种实质评价才是 其他法益优越、重要,对法益进行排序,极其困难。即便这种排序能够进行,仅仅根据这种排序来判断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在面对极端案件的时候,也显得不是特别慎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26.html -
了解详情
1987年版,第8页。)今天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不能仅仅依据刑罚规范决定行为是否违法,必须从实质的角度做出评价。但是,通过何种方式、作何种实质评价才是 其他法益优越、重要,对法益进行排序,极其困难。即便这种排序能够进行,仅仅根据这种排序来判断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在面对极端案件的时候,也显得不是特别慎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29.html -
了解详情
实务中占支配地位的倾向。 今天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不能仅仅依据刑罚规范决定行为是否违法,必须从实质的角度做出评价。但是,通过何种方式、作何种实质评价才是 其他法益优越、重要,对法益进行排序,极其困难。即便这种排序能够进行,仅仅根据这种排序来判断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在面对极端案件的时候,也显得不是特别慎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