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常采用系统讲授的方法,并且开始逐渐探索案例教学的方法。 对于这些刑法方法本身来说,它们之间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方法是否应用得当,是由 得出结论的。 第三,当代德国刑法信条学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是:质疑和反思主观性未遂理论,确定间接实行人的范围,反思因果关系的必要性问题,讨论所谓的允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09.html -
了解详情
定性问题的批复 认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犯罪的 于某民事权利的保护。 案例4中一万元的所有权受损是事实,被告人曾某实施了两个行为---盗窃和诈骗,该两种行为对该损失均有因果关系。现在我们抛开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97.html -
了解详情
。因而,作为共犯的整体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必然因果关系8.上述观点很有道理,并符合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从行为整体性出发才能判断其行为性质。 ⑵整体行为 原理,违反定罪规则。这种处理办法,从自1992年以来每年出版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刑事法律卷)所收录的涉及贪污股份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财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8.html -
了解详情
相当的犯罪构成的全部因素,特别是包含了像因果关系和罪过这样一类必要的构成因素时,才负刑事责任。[13] 可见,苏俄刑法学在犯罪构成四要件体系的基础上, 兴良教授发现并论证设定性教唆理论时所写的编者按那样: 刑法学是实践法学。刑法学研究应当关注实践案例所反映的具体问题的学理分析。以具体案件为切入点,通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6615.html -
了解详情
由于规定不够具体与明确,故在实践中对农药污染土地、破坏土地的情况予以刑事制裁的案例非常少。(2)对犯罪结果的要求不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要求事故必须重大, 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需要准确地认识。过失不能构成本罪。此外,根据刑法第228条规定,构成本罪,还必须具有牟利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93.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符合犯罪表面成立(prima facie)的通常要求即,行为、心理状态、因果关系、结果如果行为的发生是无意识或意志不受被告人控制的结果,那么 ;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已经较为成熟。我国现在有部分学者已经在其刑法教科书采取了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42]但从刑事诉讼法学界看,我国学者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538.html -
了解详情
。同样,国外刑法学中许多理论的形成,也都是依靠归纳方法。例如,日本学者前田雅英就介入于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发生结果时如何判断因果关系相当性, 地分析处理,一方面使抽象的法律规范经由解释成为具体化的大前提,另一方面,要将具体的案例事实经由结构化成为类型化的案情;二者的比较者就是事物的本质、规范的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41.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与对方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不管行为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成立民法上的不当得利。所以,一方面,不当得利完全可能同时也是侵权行为,上述案例三至案例 时掉落的手机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12-9. [6][日]大谷实.刑法讲义各论[M].东京:成文堂,2007.286. [7]李义欣,沈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57.html -
了解详情
的观点之下分析生活事实。?1?在遇到案件事实可能触犯刑事犯罪时,司法工作人员应当在刑法规范的观点之下进行分析,目光要不断往返于罪刑规范与案件事实之间,而不 利益与对方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不管行为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成立民法上的不当得利。所以,一方面,不当得利完全可能同时也是侵权行为,上述案例三至案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6869.html -
了解详情
犯之间有相互心理上的诱因,而是满足于相互对犯行决意的强化,这是对因果关系的结果归责最为薄弱的论证。⑼Kper反对将共同正犯的行为贡献作为单纯的因果 不作为犯罪等等,均存在偶然性问题。第二,对尚未行动的人加以处罚,违反了行为刑法的基本思想。针对一个犯罪行为的实施意思,只有在行为人通过一个外部的、满足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68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