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潮流一致。实践证明,增设死刑并不足以抑制高犯罪率,也不足以遏制重大暴力恶性犯罪案件的上升。因此,应当对我国一度强化死刑的政策进行反思。重新确立少杀、慎杀 死刑。如山林、水利、宅基、邻里、债务、合同等矛盾激化引起斗殴而造成的杀人案件,一般可以考虑适用死缓。 2、犯罪前一贯表现好、犯罪后又真诚悔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4089.html -
了解详情
酒状态下由于控制力下降,一旦发生矛盾就容易引发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刑事案件,刑事辩护律师在承办此类案件时应该仔细分析醉酒人在醉酒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 杀人的被告人事前没有预谋,被告人对醉酒不负主要责任,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激情杀人,辨认、控制能力明显下降。在此情况下即便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一般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9617.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王志才故意杀人案的裁判要点是:因恋爱、婚姻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被告人犯罪手段残忍,论罪应当判处死刑,但被告人具有坦白悔罪、积极赔偿 的整体性立场和整体性的法理,这是非常值得深思和借鉴的。1976年Handyside 案件的判决最为显著:表达自由构成民主社会的根基之一,构成社会进步和每个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1377.html -
了解详情
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从而使犯罪人加害被害人,这是在实践中也常发生因家庭关系纠纷而引发的杀人案件,在一审程序中,法院虽认定了被害人有过错,但在量刑时却忽略了该过错情节从而使这个案件的审理经历了一审判决死刑,立即执行——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最高院复核撤销原判,发回二审重审——二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3086.html -
了解详情
列8种情形之一,才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由此可见,如果案件不具备上述情节,对上述行为定抢劫罪只能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对 三)出于灭口动机属于为了毁灭罪证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5月23日《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指出: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灭口而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693.html -
了解详情
到了这些条件的存在并加以利用才能够最终使得犯罪行为得以实施。由此可见,这一案件当中,诱发犯罪的外部因素的客观性和受动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统一往往就 彻底的摆脱各种困扰,这样的行为符合药家鑫当时的需求,于是很快就作出了杀人的决策。犯罪学家Carroll曾做了一个关于不同风险条件下的犯罪机会的实验,实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4073.html -
了解详情
压力。即使是被害人有过错,甚至是严重过错的杀人案件也是如此。根据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的分析,除某些案件中被害人亲属对于被告人确实存在情感意义上的仇恨 发生流氓团伙在大白天劫持强奸女青年,公开侮辱妇女,拦路抢劫和结伙打砸抢等恶性案件;许多地方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妇女不敢上夜班,家长牵挂儿女,群众失去安全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66.html -
了解详情
。[27]依靠着这种相互印证的关系,所有间接证据能够形成一个体系,产生一个关于案件事实的具有唯一性的排他结论。 (四)证据之间只有部分事实情节相互印证。这是最 特殊的细节特征,或者不可能有如此巧合的细节特征吻合。比如,强奸或杀人案件中被告人关于被害人身穿内裤的颜色或被害人隐私部位的身体特征;或者反过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44.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扩张到赔不赔钱可以事实上决定被告人生死的程度。据此可以断言,所谓死刑案件的刑事和解超越了有限能动的刑事司法所允许的合理限度,难以获得能动司法的 报应观念中杀人偿命的法律情感根深蒂固、社会治理机制与社会保障机制严重缺失的特殊社会转型时期,掌握着被告人生杀予夺大权的中国司法在裁判重大刑事案件时往往面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00.html -
了解详情
了某种社会关系,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杀人案件中,有的是故意杀人,有的是过失杀人,也有的是正当防卫杀人,只有经过仔细分析杀人这一行为的本质,才能正确认定其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的支配和制约,决定了它们对直接故意犯罪案件的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对确定其行为的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6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