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损害只能由被害人自行承担而不能归责于行为人,除非行为人已经知道错误或作为特殊责任人时才具有刑法上的责任。 此外,重要的还有那些导致同意者做出冲突决定的错误 有效性的判断与归责权衡问题混淆在一起了。按照传统的方案,关于同意有效性的判断毫无必要地负担上了归责问题,因此同时也就阻止了在侵害者和同意者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481.html -
了解详情
认识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理论完全以行为人的认识作为基础来判断因果关系,将一般人以经验法则的判断排除在外,显得将因果关系的基础理解得太窄,而且往往会放纵犯罪分子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7]陶龙生: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M).蔡墩铭:刑法总则论文选辑(C).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80.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损害只能由被害人自行承担而不能归责于行为人,除非行为人已经知道错误或作为特殊责任人时才具有刑法上的责任。 此外,重要的还有那些导致同意者做出冲突决定的错误 有效性的判断与归责权衡问题混淆在一起了。按照传统的方案,关于同意有效性的判断毫无必要地负担上了归责问题,因此同时也就阻止了在侵害者和同意者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517.html -
了解详情
违法性评价直接相关。犯罪一定是符合分则罪状规定并具有违法性的行为。与违法性判断有关的问题,简而言之是刑法上的判断究竟应该重视行为,再附带考虑结果,还是只看重 相勾连;反过来,离开对刑罚的相关问题的认识,要清晰地揭示犯罪的违法本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违法性论和刑罚论之间唇齿相依。 前述分析表明,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582.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损害只能由被害人自行承担而不能归责于行为人,除非行为人已经知道错误或作为特殊责任人时才具有刑法上的责任。 此外,重要的还有那些导致同意者做出冲突决定的错误 有效性的判断与归责权衡问题混淆在一起了。按照传统的方案,关于同意有效性的判断毫无必要地负担上了归责问题,因此同时也就阻止了在侵害者和同意者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410.html -
了解详情
运用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解释这种现象。另一方面,即使按照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来处理这种现象,只会导致案件的处理过于复杂。这不仅因为理论上对抽象的事实错误 制定法的一开始到其结束都是正确的含义,这是彻底错误的。”(41)所以,不能认为刑法条文具有固定不变的含义。“任何一种解释如果试图用最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147.html -
了解详情
采用主客体并存的认识模式,意味着刑法解释立场由形式解释论、主观解释论向实质解释论、客观解释论的革新,并带来了对禁止类推解释原则的深思。 刑法上传统的思维 的含义,而是探求固守立法者在立法当时使用语词的意义,司法者在进行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时只需进行形式的、字面的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了构成要件字面含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6831.html -
了解详情
。但往往有人以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全面采用英美的当事人主义制度,并对刑事诉讼法上的英美当事人主义制度与刑法上的德日犯罪论体系如何匹配表示担忧。其实,这种担忧是 ,同时又包含违法性认识错误或者期待不可能的情况下,有责性是分为责任构成要件与责任阻却事由这两个层次的。正如日本学者西田典之教授所说:判断责任的有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3.html -
了解详情
不法成立范围的机能;归纳出较为清晰的判断标准,显示出归责评价上的层次性;符合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加强了刑事政策学与刑法学的融合。 第三,客观归责 死罪起诉。东京地方裁判所认为,被告人在事件发生时难以在高概率上认识到因使用非加热剂而引起患者感染HIV的可能性,以此为前提,不能被评价为具有原则上不中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43.html -
了解详情
并非直接对行为与结果间的关联进行价值判断。换言之,在因果论层次,条件理论提供了简洁便利的公式,但其所筛选出来的众多等价条件,何者属于刑法上可以归责给行为人 认定标准。 此外,围绕相当性的判断依据,学理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并形成了三类观点。其一,主观说。该说认为,应当以行为人行为时认识到的以及可能认识到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93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