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他人能够避免违法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必须有当事人的过失的共同心理联系。而共同的过失心理态度是否存在、它们如何形成,是目前关于 是不是就抵消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从而无须处罚他们呢?笔者认为这个例子在过失犯罪的场合也能说明问题。我们甚至还可以再设想:假如被害人的刑事责任大于被告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92.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成立非共同犯罪的网络教唆行为。对此,有学者指出,必须考虑网络教唆的具体内容,判定是否属于可以独立符合教唆型犯罪和煽动型犯罪的犯罪构成。[6]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4页。 [10] 参见于志刚主编:《网络犯罪定性争议与学理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11] 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2.html -
了解详情
们大都已统一观点,两高一部的解释也已明确,虽然身份要件有所欠缺,但不同的主体之间仍能构成共同犯罪。 所以,虽然犯罪主体有身份上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其成立共同 ,决定其刑罚的轻重,所以有必要将其探讨清楚。目前在理论界,对妇女在强奸罪共同犯罪中是否能成立实行犯,主要存在肯定说、否定说两种相左的观点。肯定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468.html -
了解详情
不知情的他人不构成共同犯罪,仅就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对此结论的异议不大。但是,对于主观上单方面具有意思联络参与犯罪,即具有共同实行意思之人是否生 年版,第263页。 10同注②,第310页。 11转引自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页。 12同注⑥,第263页。 1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38.html -
了解详情
活动是非法的,显然违背了设立该组织的合法目的性,触犯刑律的,应以犯罪处理,至于是否构成单位犯罪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刑法》第174条第一款规定 自己的经费和财产,没有相对独立的决策自主权,其对外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活动,应以自然人的共同犯罪处罚。(3)对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一般是独资企业)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03.html -
了解详情
活动范围以外,单位成员才是真正与单位相互独立的自然人,才有可能构成共同犯罪。但是,在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单位的意志支配着其成员的意志,每一个责任人员实际上 《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第94页。 [10] 参见潘爱斌:《论法人犯罪是否共同犯罪》,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3期,第69页。 [11] 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97.html -
了解详情
的从犯帮助的对象为正犯,而台湾刑法中从犯帮助的对象是他人,含义模糊,他人是否包括教唆犯?这在理论上尚有争议。① 日本国和中国台湾省(以下简称日本、台湾)的 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犯罪行为时,二者不形成共同正犯,也不构成共同犯罪,前者构成职务侵占罪,后者构成贪污罪。同时,若上述两种人员各自利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9.html -
了解详情
将逃逸行为由《刑法》第133 条的加重处罚情节提升到了犯罪构成的要件,即是否具有逃逸行为是决定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要件之一。⑧ 三是将逃逸行为理解为交通肇事的 ,虽然在主观上是故意的,但是由于逃逸行为没有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交通肇事共犯只能存在于第三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下。理由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62.html -
了解详情
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结果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可以结合构成共同犯罪。 2、客观方面的分析判断。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在共同实行 不明,而首要分子直接参与聚众斗殴的情形下,其他参与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其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要区别情况进行认定,具体分为三种情形。一是首要分子虽口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538.html -
了解详情
有身份犯与无身份犯能否构成共同犯罪时,引入这类方法毫无意义。因为共同犯罪与共犯分类是上下位概念的关系问题,只有在共同犯罪是否能够成立的基础上,才 鼓舞人心的口号下面,基本上是以保护社会秩序作为首先价值取向的,正因为如此,犯罪主体资格原则在刑法总则得到确立之后,在刑法分则的具体规定可以进行变异改造就显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