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指出:某种犯罪的手段行为从属于某构成要件,或者是作为通常手段而默示为一罪时,才成立牵连犯。① 其四,通常性质说认为,数行为中只有在通常情况下, 认定主观上的牵连意图,又怎样界定数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数行为在主观上不具有牵连意图,是否成立牵连关系?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65.html -
了解详情
,风险及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清晰明显,对风险制造人追责不会产生过多举证负担。传统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及风险特征则决定了其刑法保护范式,故而罪责自负 侵害别人的危险,因此网络服务业者有义务防止该结果被实现,否则即有成立不作为犯之可能。[11]考虑到防范隐私风险之需要,加之ISP并未履行相关管理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798.html -
了解详情
,风险及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清晰明显,对风险制造人追责不会产生过多举证负担。传统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及风险特征则决定了其刑法保护范式,故而罪责自负 侵害别人的危险,因此网络服务业者有义务防止该结果被实现,否则即有成立不作为犯之可能。(11)考虑到防范隐私风险之需要,加之ISP并未履行相关管理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17.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并非单纯的无,它是根据一定的行为便能防止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将因果关系的主流原样置之不顾,以致使一定的危害结果得以发生。从上面唐倩溺水、路人 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3] 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4] 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10.html -
了解详情
要治理好西部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从刑法对策角度出发,在罪与非罪的界定原则方面,应坚持差异性原则、有限制的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在环境犯罪的刑事制裁 行为人的特殊职务以及要求行为人采取法院认为合适的措施来避免任何可能导致环境犯罪的作为或不作为。 4.勒令解散。指法院以有罪判决形式,宣布犯罪单位非法,吊销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08.html -
了解详情
特定的作为义务,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构成的犯罪。关于作为义务在不作为犯中的地位,理论上众说纷纭,大致有因果关系说、违法性说和构成要件该当性说等。目前 -270页。 [23] 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日文版),成文堂1994年版,第161页。 [24] 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57.html -
了解详情
在刑法学的各种术语中,如犯罪行为、过失行为、原因自由行为等;同时也表现于学术讨论,如不作为的行为性、原因自由行为的行为性、间接正犯 ,而行为概念的标志是意识与行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不作为不存在这种标志。[2] (P44, P52)但同样持自然主义因果行为论的李斯特却认为行为(Handlung)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48.html -
了解详情
斯特指出:“某种犯罪的手段行为从属于某构成要件,或者是作为通常手段而默示为一罪时”,才成立牵连犯。①其四,通常性质说认为,数行为中只有在通常情况下, 认定主观上的牵连意图,又怎样界定数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数行为在主观上不具有牵连意图,是否成立牵连关系?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23.html -
了解详情
的传统法学(律学)。清末修律是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几十年之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项内容开始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晚清 关系的大论战的展开是此后20多年的事情。虽然在当时没有也不可能达成共识,但却为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1957年以后,由于左倾思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35.html -
了解详情
,应秉承举轻以明重的法理。肯定故意犯罪前行为所建构的作为义务,进而认为因果流程的后半段成立不作为犯即属于入罪解释,应以举轻以明重作为解释的 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303页;李金明:《不真正不作为犯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3)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47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