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方法在曾某乙家中抢劫公民财物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结果加重的规定,应以入户抢劫定性。第三种意见,谢某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谢某等人随意殴打他人, 四种意见。辩护意见:一、抢劫行为与敲诈勒索行为之间的区别1.抢劫行为与敲诈勒索行为对被害人使用以暴力相威胁的时间和要求交出财物的时间不同。以暴力相威胁的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84.html -
了解详情
盗抢毒品应依其行为性质分别认定为盗窃罪和抢劫罪,但这并不意味着盗、抢违禁品的行为必然构成侵犯财产罪;盗、抢违禁品行为的保护客体并不必然表现为财产权。枪支、 取得这些违禁品可能危害到公共安全,不再以财产罪论处;除此之外的毒品、假币、淫秽物品等部分违禁品则可以成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如甲以恶害胁迫乙,取得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242.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实践表明,很难根据着手执行的标准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因而1930年罗科法典对此作了修改,取消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并且不再以着手执行作为犯罪 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做出特别规定;(5)对于侵犯财产罪,应当对抢劫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做出特别规定。 (二)犯罪未遂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5548.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实践表明,很难根据着手执行的标准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因而1930年罗科法典对此作了修改,取消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并且不再以着手执行作为犯罪 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做出特别规定;(5)对于侵犯财产罪,应当对抢劫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做出特别规定。 (二)犯罪未遂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5531.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过重的嫌疑。况且,刑法对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财产罪,都有加重犯的规定,但并未把多次作案作为加重犯来规定,盗窃罪中多次盗窃只是与盗窃数额 ,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因此,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在内,并不意味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50.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过重的嫌疑。况且,刑法对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财产罪,都有加重犯的规定,但并未把多次作案作为加重犯来规定,盗窃罪中多次盗窃只是与盗窃数额 ,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因此,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在内,并不意味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82.html -
了解详情
财产。在此案中,行为人实施了两个行为,一个符合抢劫罪客观要件,另一个符合敲诈勒索罪客观要件。虽然这两个行为是异质的,但由于它们共同侵害同一对象之同一个法益同一 犯。这个案例与行为人故意盗窃枪支、弹药后非法持有之,有明显区别。后一案例之行为的犯意是同一的,故属于吸收犯。笔者认为,前一案例之行为虽然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501.html -
了解详情
财产。在此案中,行为人实施了两个行为,一个符合抢劫罪客观要件,另一个符合敲诈勒索罪客观要件。虽然这两个行为是异质的,但由于它们共同侵害同一对象之同一个法益同一 犯。这个案例与行为人故意盗窃枪支、弹药后非法持有之,有明显区别。后一案例之行为的犯意是同一的,故属于吸收犯。笔者认为,前一案例之行为虽然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492.html -
了解详情
的冯军教授接受了上述立场。针对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冯教授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被害人的认识错误具有怎样的产生根据。在民事欺诈中,被害人之所以产生认识错误, 财产罪分为财物罪和利得罪。日本刑法中的盗窃罪、侵占罪、赃物参与罪、毁弃隐匿罪属于财物罪;而抢劫罪(强盗罪)、诈骗罪、恐吓罪(敲诈勒索罪)由于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022.html -
了解详情
的冯军教授接受了上述立场。针对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冯教授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被害人的认识错误具有怎样的产生根据。在民事欺诈中,被害人之所以产生认识错误, 财产罪分为财物罪和利得罪。日本刑法中的盗窃罪、侵占罪、赃物参与罪、毁弃隐匿罪属于财物罪;而抢劫罪(强盗罪)、诈骗罪、恐吓罪(敲诈勒索罪)由于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4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