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如果不结合主观要素考量就是无意义的。单纯考量取财时客观面的公开与秘密对于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判断无意义,正像单纯考量客观要素对于故意杀人和过失致人 。即行为人自认为被害人未发现取财,此主观对事实的认识与客观上被害人已发觉取财不符。刑法理论认为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有时可能阻却犯罪故意,例如客体错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16.html -
了解详情
有意义的,如果不结合主观要素考量就是无意义的。单纯考量取财时客观面的公开与秘密对于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判断无意义,正像单纯考量客观要素对于故意杀人和过失致人 。即行为人自认为被害人未发现取财,此主观对事实的认识与客观上被害人已发觉取财不符。刑法理论认为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有时可能阻却犯罪故意,例如客体错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796.html -
了解详情
接受的程度似乎还谈不上一般的程度。 [2] 参见魏千峰:《论刑法解释与类推适用》,载《刑事法杂志》第31卷第5期。 [3] 我个人认为,非正式刑事 句名言,我们是终审并非因为我们不犯错误,我们不犯错误仅仅因为我们是终审。如果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之上还有法院,那么最高法院的判断有相当部分都会被驳回。参见苏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55.html -
了解详情
,进而也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刑法规范是自足的,即如果T,则R。在对具体案件事实满足构成要件进而引起法律后果的判断上,按照拉伦 的构成要件前加上限定词。例如,德国刑法第16条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中对法定构成要件(gesetzlichen Tabestand)的缺乏认识,法定构成要件只能是法律规定构成要件(罪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41.html -
了解详情
,进而也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刑法规范是自足的,即如果T,则R。在对具体案件事实满足构成要件进而引起法律后果的判断上,按照拉伦 的构成要件前加上限定词。例如,德国刑法第16条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中对法定构成要件(gesetzlichen Tabestand)的缺乏认识,法定构成要件只能是法律规定构成要件(罪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500.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而消除,就被评价为具有前科,进而遭受到法律对于后罪的从重处罚等不利后果。可以说,规范性评价是判断有关行为人是否合范(合乎前科法律规范)的评价 应当说,此种认识在刑法学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笔者认为,此种认识错误的根源在于把犯罪记录与社会公众的非规范性评价混为一谈,认为犯罪记录就是给行为人贴上了坏标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00.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与不作为。只有认识到,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当行为主体具有作为义务,在有能力履行该作为义务而不履行,以致发生法益损害结果 属于司法解释的不合理性,而不是本条采用了例示法导致的不合理性。 [36]杜宇:《再论刑法上之类型化思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3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63.html -
了解详情
重要题域。以程序与议论为双轨的实质刑法解释论是超越主观主义解释论与客观主义解释论之争的第三条道路,它通过程序与议论、对话与论证在 意义上的合理性( reasonableness) ,即对法律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是基于有说服力的合理根据而非主观任意的判断,它在交谈中被认同,并可合理地加以修改[ 9 ]。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66.html -
了解详情
一错误认识忽视了犯罪客体在刑事和解制度中的价值,违背了我国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在反思这一错误认识的基础上,阐明犯罪客体在刑事和解制度中的价值, ,能否请求适用刑事和解与是否应当适用刑事和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被害人实体处分权利的判断,后者是司法机关在考虑案件实际情况后对被害人请求的回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12.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第二,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是将情绪行为指向肇事者,只是由于激烈情绪的作用,发生了认识错误,伤及无辜,则可依照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进行处断,而无须 道德评价不同,因此在法律没有明确对这些因素进行限定的情况下,司法者很难把握情绪犯罪的判断标准,从而导致适用上的不同统一。这种不统一,一方面表现为同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3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