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足,出现了诸多严重问题。就行为论而言,它无法再造一个完整的确定的自足的刑法行为的物质结构,它通过对实害与因果关系的抛弃、对危害行为确定性 J],《社会学研究》2010年5期。 [11]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3期。 [12]同前注[4]。 [13]陈兴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162.html -
了解详情
自足,出现了诸多严重问题。就行为论而言,它无法再造一个完整的确定的自足的刑法行为的物质结构,它通过对实害与因果关系的抛弃、对危害行为 )Welzel,ZStW.,Bd.58,1939,S.503。 (33)[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M],创文社1990年版,第104页以下。 (34)同前注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151.html -
了解详情
对过失犯罪的探讨。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实际上强调行为人对于何种结果应当预见并避免的问题。在这里,结果回避义务是关键和重点。换言之,对于行为人不可能预见、不应当 实行行为、因果关系、预见可能性、结果回避义务等概念所包容,要么只是传统刑法学理论换了一种说法,其意义是有限的。对于过失犯的认定而言,问题的关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396.html -
了解详情
还应该要求过失的行为人共同居于支配性的保证人地位。也就是说,除了要求具备共同行为人整体关系下的排他性支配这样的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将共同行为人之间作为互动的实体来理解 《共同过失犯罪与刑法因果关系从误射行人案切入》一文分析论证,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9期,第38 -41页。这种观点的问题之一在于,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184.html -
了解详情
被实行行为、因果关系、预见可能性、结果回避义务等概念所包容,要么只是传统刑法学理论换了一种说法,其意义是有限的。对于过失犯的认定而言,问题的关键 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页715。 {2}参见(日)山中敬一:《刑法における客观的归属の理论》,成文堂1997年版,页3。 {3}其中的代表性论文,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932.html -
了解详情
的因果关系能够影响罪犯刑事责任的大小。即数个原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时,构成结合犯的既遂,结合犯人负担完全的刑事责任;数个原罪行为与危害 即特定结果发生概率的大小为判断基准,内容不明确。于是,引出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危机这一问题,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修正意见:1.在实行行为的危险性现实化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55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客观方面予以揭示,包括原罪行为、新罪行为、行为对象、行为顺序、因果关系和结合犯故意等问题。结合犯的加重根据与结合犯的本质密切相关,探索结合犯的本质 的因果关系能够影响罪犯刑事责任的大小。即数个原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时,构成结合犯的既遂,结合犯人负担完全的刑事责任;数个原罪行为与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566.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性日益减少,而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因果关系形式将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刑法立法应与时俱进,适度扩大刑事归责的范围。以监督过失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32-233. {16}[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45. {17}襄汾溃坝事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101.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性日益减少,而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因果关系形式将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刑法立法应与时俱进,适度扩大刑事归责的范围。以监督过失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32-233. {16}[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45. {17}襄汾溃坝事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091.html -
了解详情
还应该要求过失的行为人共同居于支配性的保证人地位。也就是说,除了要求具备共同行为人整体关系下的排他性支配这样的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将共同行为人之间作为互动的实体来理解 《共同过失犯罪与刑法因果关系从误射行人案切入》一文分析论证,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9期,第38 -41页。这种观点的问题之一在于,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