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定性的理论纷争 我国刑法总则第30条和第31条对单位犯罪及其处罚作了一般性规定,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 的基础上,对危害结果采取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22}(P94);二人以上存在着共同的犯罪行为,尽管这种犯罪行为存在着分工和复杂的表现形式。 一个例证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13.html -
了解详情
对身份、经历、出生、婚姻状况、生存、死亡等证明行为。 根据以上对行政确认的特征、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和分类来看,出境、入境人员按照规定填写出境、入境 规定,出境、入境的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不得携带、载运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违禁物品;携带、载运违禁物品的,边防检查站应当扣留违禁物品,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52.html -
了解详情
惩治的难度。 客观地讲,现实社会中的商标冒用行为,大多存在具体直观的侵权表现形式,并且具有可以量化评估行为危害性的现实依据。例如,在现实商标冒用的纠纷中 入罪化。 (一)短期举措:网络空间中商标冒用行为的司法治理 客观地讲,刑事立法对于新型的危害行为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由于立法技术和立法本身的固有弊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252.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一般认为,一个犯罪只有一种罪过形式,要么表现为故意,要么表现为过失;在罪过的内部结构形式上,除了单一罪过外,还有双重罪过。例如, 双重罪过,并不违背罪数理论。{21}另外,从罪过的含义上看,罪过是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及其结果的心理态度。在单一犯罪中,行为人仅对自己实施的一个危害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558.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一般认为,一个犯罪只有一种罪过形式,要么表现为故意,要么表现为过失;在罪过的内部结构形式上,除了单一罪过外,还有双重罪过。例如, 双重罪过,并不违背罪数理论。[21]另外,从罪过的含义上看,罪过是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及其结果的心理态度。在单一犯罪中,行为人仅对自己实施的一个危害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566.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行为是不作为。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不作为和作为,同样为行为的表现形式。 其次,从权利与义务关系角度出发,权利与义务作为同一法律关系的不同侧面 的后果,因此可以说并非一切违反作为的法律义务都能构成不作为犯罪。作为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不作为应该从刑事法律意义上进行判断,否则无异于混淆各部门法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7.html -
了解详情
,应以存在危害行为及其后果为前提。对于人格因素的判断,不仅要考虑危害行为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倾向,同时也应适度考虑行为前和行为后的表现。行为人 而言,其所要求的正义并没有真的实现。最近很多人主张以国家设立被害人补偿基金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种设想在现实面前会大打折扣的,因为国家财力有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2.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本文着重就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进行阐析,探讨刑法因果关系的审查判断及其应用,以裨益于刑法学理论与实践。 一、中外古代刑法因果关系的审查判断 中国 行为同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形式在刑法中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危害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合规律、必然地引起某种危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39.html -
了解详情
反革命罪名分别归入外患罪、内乱罪两个罪名,然后以列举的方法对其中最严重的危害行为规定死刑。这样,政治犯罪的死刑就可以仅余两种,即不影响对反革命 死刑的实际执行。但目前刑事司法中,在适用死缓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方面。第一,是没有充分强调死缓制度适用的对象就是罪大恶极应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729.html -
了解详情
语境中的责任概念之关系,那么,凯尔森则通过对不法行为及其规范效果的阐述,简练地指出了法律责任概念的形式构造。当然,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凯尔森的理论 )的救济权之行使。在行政法上,表现为特权的救济权之制度载体是即时强制。所谓即时强制,是指行政机关对于现时发生之紧迫危害,针对特定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行为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6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