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南方周末》10月28日A6版)指出,按照行政程序模式构建死刑复核程序是造成我国死刑复核程序诸多弊端、为人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所作分析 提出赔偿权等一系列合法对抗权利。其他如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复议等行政司法行为程序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方面,在我国加入WTO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430.html -
了解详情
量刑事实,或者检察机关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放弃行使量刑建议权和量刑辩护权,那么量刑程序确实无法运行。对此,笔者认为,要求所有的刑事案件都必须设立独立的量刑 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221页。 [19]参见周道鸾: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6期。 [20]参见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60.html -
了解详情
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刑事工作会议,对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正确适用死刑,贯彻我国的刑事政策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了 由各高级法院一审,最高法院二审并保留死刑复核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适用死刑的地区差异。只有这样,我国司法对死刑的适用才能走向慎用少用不用的道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299.html -
了解详情
强大威力,从而打消其冒险侥幸心理,不敢以身试法。 在我国,人民法院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深刻揭露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表明了国家对犯罪的否定评价和严厉的谴责, 由各高级法院一审,最高法院二审并保留死刑复核程序,最大限度地减 少适用死刑的地区差异。只有这样,我国司法对死刑的适用才能走向慎用少用不用的道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0250.html -
了解详情
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刑事工作会议,对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正确适用死刑,贯彻我国的刑事政策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了 由各高级法院一审,最高法院二审并保留死刑复核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适用死刑的地区差异。只有这样,我国司法对死刑的适用才能走向慎用少用不用的道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621.html -
了解详情
”、“杀人者死”都是由此而来。此种说法最为流行,赞成者也最多。除“死刑来自复仇”的说法外,还有“来自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食人’习惯”、“来自于原始社会的 没有什么冲击。因此,规定此条应尽快列入日程。第四,完善死刑复核程序“防止错杀”是我国死刑政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本应在本文中加以研究。但由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03.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死刑的存废,是世界各国刑法学界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认为,死刑的存废取决于阶级斗争的形势和犯罪的特殊情况, 只要阶级斗争和犯罪现象还存在, 又没有什么冲击。因此,规定此条应尽快列入日程。 第四,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防止错杀是我国死刑政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本应在文本中加以研究。但由于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86.html -
了解详情
的死刑限制论,作为我国刑罚发展的目标。死刑限制论以我国刑法对死刑对象的限制,死刑复核程序等为内容,基于死刑保留论的一系列观点,强调中国目前无法全面 同样可以达到报应犯罪的目的。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是必须的,符合报应论,但死刑犹如过犹不及,除了满足受害人的私愤外毫无意义。 当然,有些学者强调报应的等价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956.html -
了解详情
死刑限制论”,作为我国刑罚发展的目标。“死刑限制论”以我国刑法对死刑对象的限制,死刑复核程序等为内容,基于死刑保留论的一系列观点,强调中国目前无法 同样可以达到报应犯罪的目的。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是必须的,符合报应论,但死刑犹如“过犹不及”,除了满足受害人的私愤外毫无意义。当然,有些学者强调报应的“等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60.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的依据。 意见要求,坚持证据裁判原则,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的,不得作为定案根据。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能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阶段应坚持发回重审或者改判,对于定罪确实、充分,但影响量刑的证据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944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