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阶段发生结果,而是意外地在第一行为阶段导致结果发生,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因果进程同行为人的认识不一样(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问题)而已,这并不阻却行为人的犯罪 (具体的)危险,这就意味着,作为实行的着手的判断基准的实质客观说是妥当的。但同时由于刑法第43 条中的实行意指实行行为(构成要件符合行为),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8.html -
了解详情
意义上的合理性(reasonableness),即对法律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是基于有说服力的合理根据而非主观任意的判断,它在交谈中被认同,并可合理地加以修改[9]。刑法 对结果感到遗憾,也不能说它是错误的。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很难判明是非时作出判断如果下级法院的判决被上级法院推翻,我们认为这只是意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3972.html -
了解详情
的广场审判,网络审判,法官凭直觉,依据社会普遍观念做出的判断还只是司法过程的第一阶段。民众的意见只是法官判断的一个参考因素,当社会对某一案件或群起而攻之, 能体现法律的这一特性。有关公众认同相关内容,请参见周光权:论刑法的公众认同,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参考文献】[1] [德]卡尔.拉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007.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极其微妙。但是不管如何,虽然缺乏实证的数据,其中接受的程度似乎还谈不上“一般”的程度。[2]参见魏千峰:《论刑法解释与类推适用》,载《刑事法 句名言,“我们是终审并非因为我们不犯错误,我们不犯错误仅仅因为我们是终审”。如果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之上还有法院,那么最高法院的判断有相当部分都会被驳回。参见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92.html -
了解详情
标准,国家、公民、国家行为主体才有可能对国家行为合法还是违法、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对国家行为是否构成国家犯罪进行准确的评判 认识错误也不是阻碍国家犯罪成立的消极因素,法律上认识错误也不是不成立国家犯罪的理由。 参考书目: 《刑法学》陈兴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犯罪学》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2.html -
了解详情
种,受到刑法有关假想防卫规定的制约。在刑法学当中,典型的假想防卫即本不存在紧急不法的侵害、但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反击的场合,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一种,通常作为过失犯处理,但没有减免处罚的优遇。如果说作为假想防卫之一种的假想防卫过当在成立过失犯的基础上,还能享受防卫过当的优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260.html -
了解详情
是先争取辨清事态,然后理性分析,最后才形成结论。多元化的现代格局瓦解了宏大体系,学术上认识和分析(知)的意义也许已超过了批判和变革(欲)的意义, 的狭隘的界定,也使得人们在寻找风险社会理论与刑法体系之间的连接点时做出错误的判断。既有的关于风险刑法理论的研究,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大多将风险当作是风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9.html -
了解详情
的意思说明后,为什么仍将被害人因此而产生的认识错误视为行为人的过错,从而归咎于行为人?对这种欺诈行为,如何在理论上作出合理的判断?这将是本文接下来集中要论证 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9页;赵秉志主编:《刑法学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3页;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430.html -
了解详情
4]换言之,将上述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是司法实践没有合理判断故意与过失、没有妥当区分刑法上的故意与日常生活中的故意所致,而不是结果无价值论的 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可是,在绝大多数案件中,行为人都具有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于是,只要行为具有违法性,就基本上成立犯罪。正如行为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287.html -
了解详情
。针对此说,有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此说之缺憾在拘泥于自然因果关系之论旨,而忽视刑法上行为之社会意义,遂致否定不作为之原因力。{10} 2.准因果关系 这四种规范是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刑法规范进行的分类,标准不同,自然不能在一起类比,所谓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只不过是行为规范的分类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么认为不真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6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