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上的例子加以说明。长期以来,刑法学上的因果关系被武断地区分为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⒃其中,前者是指先行现象与后续现象之间内在的、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81页。 ⒅参见刘艳红:《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241页。 作者杜 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58.html -
了解详情
在结果犯的情况下才存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 在其他场合则无考察因果关系之必要。因果关系并非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第二, 因果关系的理论。在我国, 受马克思 侵权这种极少数的侵权类型外, 一般不考虑主体的身份, 主体的身份对于是否构成共同侵权、构成何种共同侵权以及责任承担的大小并无影响。而在共同犯罪, 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60.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评价上是两个行为,应各自独立构成犯罪(牵连犯)。在这些国家的学说中,自然将这样的例子作为一种因果关系错误的类型。我国刑法未将遗弃尸体规定为罪,对 种因果关系错误的类型,其实可以把它视为第一种类型。 在国外的学说中,因果关系的错误是否阻却故意的同题,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如果观察行为人实际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8.html -
了解详情
判断应当遵照疫学上的因果关系判断方法进行。 正当行为是排除行为违法性的事由。若行为人的行为属于正当行为,则行为因不具有违法性而不构成犯罪。非法人体试验 预见说和刑罚功能说,其中近因说为传统观点[23]。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关于因果关系的学说具有共同点,即作为原因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只有具备了引起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1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2,客观上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如准备犯罪工具、勘测地形等,是否已经开始实施预备行为是犯罪预备形态的重要特征,3,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的实行 范围,然后从经验法则的立场出发,判断具体犯罪构成中所要求的因果关系。关于刑法因果关系论的研究对象,在我国刑法学理论上存在争议,主要的争议还在于必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720.html -
了解详情
法益侵害性大小的做法,和现代法治国家的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上,必须优先考虑客观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而不是相反。理论上 的实行行为,这样就根本不需要讨论因果关系,问题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在这个意义上,客观归责理论有将刑法问题人为复杂化的嫌疑。 是否在犯罪论上坚持实质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01.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页。陈教授认为“先行行为是否必须有责,只是对先行行为的法律评价问题,如果行为人对先行行为显然无责,但 逃逸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存在无前者即无后者的因果关系,因此又发生了基本构成以外的基于间接故意的加重结果。从刑法第133条“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的较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41.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实现过。而且什么时候进行形式判断,什么时候进行实质判断,顺序已经完全颠倒。 构成要件符合性基本上担任了所有的功能,承担了犯罪判断的大部分任务。至于思维进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第一,就因果关系而言,在德日刑法中是放在犯罪的客观方面(构成要件)进行研究的,在我国因果关系是否应该放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加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602.html -
了解详情
的脱离制度在我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共谋共同正犯脱离制度在我国是否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 三、共谋共同正犯脱离的成立条件 在日本刑法理论中,对共犯关系脱离成立与否进行判断的学说主要有共犯关系消解说、因果关系切断说和意思联络中断说等。共犯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058.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相同的性质,它根本就不能作为肇事行为的一部分而成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就刑法因果关系来讲,最浅显不过的道理是原因总是在前,结果总是在后。结果 进行的教唆,汽车司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换言之,对于用其他方法教唆违章驾驶的,是否违章驾驶最终决定权还在司机自己。但对于以指使或强令方法进行的教唆,汽车司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160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