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具体分析说认为,金融诈骗罪的构成一般应以非法占有作为主观要件,但部分金融诈骗罪的构成可不以非法占有目的作为构成要件。 我们认为,肯定说是违反罪刑法定 莫衷一是的根源之一。例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为了达到营利之目的,而在我国刑法典第140条至第148条所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共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88.html -
了解详情
潜入江中打捞也未找到此物。在此案中, 甲虽然最终没有达到控制和占有乙的财物的目的, 但由于其行为已经使乙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 侵害了乙的 ,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第477页。 [7] 姜先良:《论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3 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82.html -
了解详情
信誉和交易次数无法鉴别。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通过在限额内重复使用达到大量透支的目的。 (2)合法持卡人利用无效真卡异地巨额透支。有些不法持卡人因超额使用等原因, 不还。因为法律规定催收不还这一要件,其本意就是为了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提供一个明确的证明,如果是合法持卡人透支后,没有收到银行的催收通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18.html -
了解详情
但对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可以按照合同诈骗罪论处;贷款诈骗罪主观方面不能由间接故意构成,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主要应从行为人对到期归还贷款能力的认识、贷款的使用情况以及 单位所占有的,应将诈骗行为视为单位直接责任人员所为,而贷款事实上为单位所占有,则视为行为人对所贷资金进行的直接处分。还有学者从法益侵害角度,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07.html -
了解详情
性,不应作犯罪处理。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有下列行为,可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持卡人巨额透支后携款逃跑的;透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透支款项无法 输入密码进入程序其实就是验证身份的过程。使用他人密码支取款项,与冒充他人身份占有财物无异,亦应定信用卡诈骗罪。 (5)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7.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在结伙实施犯罪时犯罪分子在犯罪实施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以及犯罪分子犯罪的动机、目的和是初犯还是累犯等情况。判处罚金,应当综合考虑上述犯罪情节,据以决定罚金的 中已有诈骗财物的规定,或者在个别必要的场合如恶意透支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般对非法占有目的不作规定,因为这些是不言而明,的,即不作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94.html -
了解详情
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并结合案例作些初步探讨,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案例1:2006年6月15日和2006年11月28日,被告人张 。该案在审理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以被告人在签订合同时具有完全的履行能力,没有占有对方财物的故意,要求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法院认为,虽然被告人自称当时具有一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8202.html -
了解详情
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并结合案例作些初步探讨,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案例1:2006年6月15日和2006年11月28日,被告人张 。该案在审理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以被告人在签订合同时具有完全的履行能力,没有占有对方财物的故意,要求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法院认为,虽然被告人自称当时具有一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512.html -
了解详情
方面的行为、被害人先行行为的性质和对敲诈勒索发生的作用以及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综合性的理论反思。 1、根据敲诈勒索行为发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有 补偿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纠纷的良策。 [22] 付立庆:《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2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779.html -
了解详情
)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且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几种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要素密不可分。[3] 合同诈骗罪的 目的,还是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而获得经济利益。而要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必须从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 是否采用欺骗手段以及履行合同的行为,违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8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