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对再次肇事造成的死亡结果,不可能持希望发生的态度;而对于间接故意的放任,司法实践往往通过推定的方法认定。尽管对推 仍然有利于被告人)。注释与参考文献⑴参见《解释》第二条。而最高司法机关之所以对交通肇事罪作出严格的入罪限制,应该说是根源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民众严厉的刑罚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6863.html -
了解详情
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虽然,《刑法》及有关解释对逃逸的涵义作出了规定,但在实践中仍有许多争议。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对 能抗拒的原因,在不能抗拒的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宜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例如,被告人毛某在交通肇事中使被害人当即死亡,自己也身受重伤,昏迷不醒,被家人送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719.html -
了解详情
,且逃逸已作为一个加重情节被明确规定。故对交通肇事犯罪后未逃逸不应再认定为自首,否则是一种重复评价。 笔者持不同观点,认为自首情节理应适用于交通肇事 的主观恶性和客观行为的角度规定了三档法定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208.html -
了解详情
车辆完好无损。此种情形,实实在在反映出肇事者真诚悔罪的诚意,因此应该认定为自首。 这三种观点对于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自动归案的自首都没有异议。不同之处在于, 并没有逃离现场,而是在场等候交警部门处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动投案,应当认定为自首。至于留在现场是否出与自愿,还是出与目击者众多、被害人堵截等被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201.html -
了解详情
,违反注意义务,才导致结果的发生。因此,对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以共同犯罪认定和处罚,不违背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笔者虽然赞同共同过失犯罪的观点, 指使逃逸者放任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均应按照间接故意杀人罪论处,实际上,对于因交通肇事逃逸故意或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案件,刑法无须作专门规定,它自然而然地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01.html -
了解详情
的公共安全和秩序,通过划清责任的承担从而解决后续的损害赔偿问题。交通肇事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则更多的是为了惩罚行为人的犯罪行为,预防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 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由此可知,交通肇事导致的伤亡结果、对事故所负责任的大小以及事故发生后的逃逸行为共同组成了该种情形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2336.html -
了解详情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不包括对肇事者本人的财产所造成的损失。 2.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 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308.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现场得不到保护,不利于责任的认定和案件的侦破。而且交通肇事行为和肇事逃逸行为是两个独立的行为,它们在主客观要件及危害性上,都可以单独 的刑法立法对策[J],法学杂志,2009,(12). {13}初炳东,黄春燕.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问题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91.html -
了解详情
、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畜力车、残疾人专用车等非机动车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交通肇事罪论处吗?是的。3、罪与非罪主要看行为人有无违章行为,造成 管理范围外发生的,应当定重大责任事故罪。6、交通肇事罪中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981.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对交通肇事逃逸应承担责任的一些看法。 发生交通事故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逃逸致人死亡的,则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四、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后又自动投案的,是否应认定为自首的一些看法。 首先,刑法总则指导分则,而总则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97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