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诸如此类。我们可以从近期发生的几起案件的处理中看到这一观念的影响。例如邓玉娇案,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 公四年》 [13]《宋史刑法志》 [14]参见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社会学观点的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312页。 [15]参见戴炎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337.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随便判缓;有的对那些罪行较重的罪犯特别是在附带民事诉讼的故意伤害案件和盗窃犯罪案件中,仅以其民事赔偿或交纳罚金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判处缓刑。 2、保留公职, 恶性不深,放在社会上较容易改造。(3)过失犯、中止犯、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构成的犯罪。此类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很小,一般再犯可能性不大。(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999.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随便判缓;有的对那些罪行较重的罪犯特别是在附带民事诉讼的故意伤害案件和盗窃犯罪案件中,仅以其民事赔偿或交纳罚金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判处缓刑。 2、保留公职, 恶性不深,放在社会上较容易改造。(3)过失犯、中止犯、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构成的犯罪。此类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很小,一般再犯可能性不大。(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4.html -
了解详情
的方向转变。只要在判断时对犯罪分子做出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判断有根据并合乎缓刑条件,审判人员没有故意歪曲事实和法律,也 不是处于徇私舞弊,即使被宣告缓刑的 一定的家庭义务;(8)防卫过当引起的犯罪,犯罪行为有一定的 合法原因,易于吸取教训;(9)自诉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危害后果一般不严重,适用缓刑有利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516.html -
了解详情
、自由和权利,法官自由裁量水平则关系着法律运行的效果。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案件裁决中的自由选择权力,它的自由特性决定其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只有有效地 多次盗窃但末达到数额较大是否应以定罪?被告人的防卫行为,是否超过了必要限度?被告人伤害他人身体致其死亡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或过失等这些问题,刑法的一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08.html -
了解详情
的方向转变。只要在判断时对犯罪分子做出“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判断有根据并合乎缓刑条件,审判人员没有故意歪曲事实和法律,也不是处于徇私舞弊,即使被宣告缓刑的 一定的家庭义务;(8)防卫过当引起的犯罪,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合法原因,易于吸取教训;(9)自诉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危害后果一般不严重,适用缓刑有利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842.html -
了解详情
坏的方向转变。只要在判断时对犯罪分子做出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判断有根据并合乎缓刑条件,审判人员没有故意歪曲事实和法律,也不是处于徇私舞弊,即使被宣告缓刑的 一定的家庭义务;(8)防卫过当引起的犯罪,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合法原因,易于吸取教训;(9)自诉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危害后果一般不严重,适用缓刑有利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94.html -
了解详情
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共同犯罪中从犯、胁从犯;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 态势,且低龄化、暴力化、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特别是一些持械抢劫、故意伤害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主观恶性显而易见,社会危害性较为严重,一味的宽容和保护并不能唤醒迷失的心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03.html -
了解详情
责于行为人,就容易使法益侵害原理沦为单纯的社会防卫原理。诈骗罪属于行为人与被害个人互动型的犯罪,当被害人对行为人的欺诈事项存在怀疑时,其处分财产的行为 原理适用范围毕竟有限。实际上,法益的主体是被害人,被害人的行为相对于犯罪成立而言有其独立的重要地位,被害人在具体案件中的特性以及被害人自身对保护法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169.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随意判缓。二是对罪行较重的罪犯特别是在附带民事诉讼的故意伤害案件和盗窃犯罪案件中,仅以其民事赔偿或交纳罚金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判处缓刑。三是有的法院因 社会危害性不大,也比较容易改造。3、过失犯、中止犯、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构成的犯罪。这类罪犯的主观恶性小,再犯可能性很小,适于判处缓刑。4、一般情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0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