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的规定,当然也可以类推适用于对量刑规则的通例产生认识错误的情形。我国现行刑法虽然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根据刑法第14条、第15条与第16条所反映 归责的问题,即在客观地决定了行为性质及其结果后,判断能否将行为及结果归咎于行为人。基于同样的理由,适用加重法定刑时,要求行为人对符合升格条件的事实具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73.html -
了解详情
的案件,其实只看这一点(一大要件明显缺损)即可迅速作出出罪判断并不一定必须依循由客体、客观方面再到主体的理论套路。 其次,即使在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前提下 在主观认识上存在同法律规定或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情况,即发生所谓的认识错误问题。对刑法上之认识错误的考察,其根本意义在于:在案件符合前置三要件的前提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6.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就说明没有真正理解刑法上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认识内容的意义所在。[28]但遗憾的是,肯定说恰恰在此走错了方向,其对反正对社会有害的评价显然 从根本上讲,没有明确法律规范为标准的判断都是有违罪刑法定原则的。4、自相矛盾。通说一再强调危害社会的结果应是具体的,但是,抛出一个所谓的反正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447.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上有许多信息虽然没有实际付诸实施,但其照样会对证券、期货合约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判断某项消息是不是重要信息,应以该消息公布后对市场、 泄露的,则构成内幕交易罪。27有人则认为,根据刑法关于认识错误的理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把某种不属于内幕信息的信息当作内幕信息或者将内幕信息误认为不是内幕信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44.html -
了解详情
。从本质上说,它与现代法治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宽和严从刑法上说,实际上就是从重和从轻、减轻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刑法中有明确规定。从现行刑法的规定看, 对已犯的罪行有无悔悟之意。(其中也不乏行为人的认识偏差如: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不能改变行为人已经实施的犯罪。司法实务中为了预防犯罪,通常对构成累犯和特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373.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要件 在剥削阶级国家刑法史中,对什么是犯罪从未作出过科学的定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在法律上都没有关于犯罪概念的一般规定,它们对犯罪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具体行为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少杀,严禁乱杀。主张多杀乱杀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它只会使我党丧失同情,脱离群众,陷于孤立。 1948年2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7.html -
了解详情
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于是,德国有学者认为量刑规则的通例仍属于构成要件。⑤ 但在本文看来,即使认为量刑规则的通例不属于构成要件,对于就通例产生认识错误的情形 任何区别,而会完全一致。因为任何有关认识错误的理论,都是在责任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借鉴德国的刑法理论,我国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具体升格条件(如入户抢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19.html -
了解详情
又不自觉地适用类推方式呢?其根源恐怕不是仅仅从人们对于法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可以解决的。笔者拟以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来分析这个问题。 让我们先看两个例子。例一,甲 修法所带来的恶果为人们广泛地批判;二是类推只能带来一个有疑问的判断,无法提供稳妥的结论。参见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吴从周译,台湾文化事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908.html -
了解详情
的案件,其实只看这一点(一大要件明显缺损)即可迅速作出出罪判断并不一定必须依循由客体、客观方面再到主体的理论套路。 其次,即使在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前提下 在主观认识上存在同法律规定或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情况,即发生所谓的认识错误问题。对刑法上之认识错误的考察,其根本意义在于:在案件符合前置三要件的前提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759.html -
了解详情
票据等作为证据提供后,将被法院归入审理案卷或被交付无认识错误的受害人,不可能继续流通、转让以致产生新的危害结果;(4)能够简化欺诈诉讼行为成立犯罪时的构成要件 犯罪之要件》,《法学》2003年第3期,第77页。[7]张远煌:《论刑法调控与犯罪生成》,《法学》2004年第6期,第61页。[8][日]平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