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对交通肇事逃逸应承担责任的一些看法。 发生交通事故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则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四、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后又自动投案的,是否应认定为自首的一些看法。首先,刑法总则指导分则,而总则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11.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恶性和客观行为的角度规定了三档法定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了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的法定义务,对交通肇事犯罪后未逃逸不应再认定为自首,否则是一种重复评价。笔者认为,第一档法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916.html -
了解详情
交通肇事罪,如果在量刑过程中,又认定其具有交通肇事逃逸情节而加重处罚,则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例如:邛崃市人民法院(2017)川0183刑初209号王 是基于事故责任划分的行为,并不是定罪量刑行为,故而在量刑中对甲的逃逸行为予以考量,并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例如: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201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89000.html -
了解详情
为包括医院等救护场所在内。该解释还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因本人伤重需要到医院救治原因离开现场,无法及时报案的,但是 电话,但是未报警,其因受伤而到医院进行救治,且住院期间未无故离开医院,因此,不能认定为逃跑、逃离现场。(二)对逃避法律追究的理解也应当进行适度扩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4058.html -
了解详情
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本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某将车 某的行为认定应本着“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不宜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最后,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两者缺一不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3238.html -
了解详情
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认定交通肇事罪时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 四、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 《解释》第5条第 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这款规定对于减少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发生、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规定本身因为涉及到过失犯罪的共同犯罪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2.html -
了解详情
在于打击指使行为,以维护社会道德及公共秩序。然而,既然交通肇事犯罪属于过失犯罪,那么,认定指使人构成交通肇事罪共犯是否科学呢?让我们借助于简单的三段论逻辑推理 交通肇事犯罪构成中的作用所谓逃逸,即为躲避不利于自已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肇事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37.html -
了解详情
逃逸,事故如何认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2条第1款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 、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第49条规定,对交通肇事逃逸人作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罚的,由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3365.html -
了解详情
连环交通肇事责任的认定及逃逸行为的评价【案情】2011年3月7日14时20分许,被告人谭某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无牌的二轮女式摩托车, 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后,若中间介入其他因素,此时应该如何认定该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根据我国刑法的主流观点,在案件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443.html -
了解详情
学说,有犯罪共同说或者是行为共同说之分,源于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共同说,即认定数人共同进行特定的一个犯罪就是共犯,客观上必须满足各共同者的实行行为要符合 ,那也是立法机关的职权范围,而司法机关无此职权。第三,将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违反了共同犯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规定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