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提起诉讼的问题未作明确规定。实践中,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提起了大量的民事诉讼,法院对此态度不一,有的法院予以立案并作出了实体判决;有的法院虽予立案但 的诉讼权利,如有证据证明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制度中搞特权,对有关责任人员,应有必要的惩戒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保证案件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也才能使人们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366.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管辖异议制度;司法化解决模式 民事诉讼管辖是民事程序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通过具体的管辖规则获得案件的管辖权,是具体审判权的落实;对当事人而言其 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一定期限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合并审理①。但是可以看出法院在此程序问题的解决中起主导作用,而当事人的作用和地位可有可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238.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的提起与审查,在刑事审判实务中容易引起困扰,若理顺不清,势必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阻碍审判效率的提高。笔者就该问题谈谈有关应引起注意的事项。 民事判决不服而提出上诉的,则附带民事判决部分可以按二审案件立案,二审法院仅对附带民事部分按二审程序审理;如果原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对原审附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092.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终止执行 在审判实践中应当明确,对那些当事人提出申请再审,而人民法院尚未立案决定再审的案件,一般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但是,对 着毫无意义的“纠错”。 参考文献: 1.《民事诉讼法学》 常怡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民事再审程序之改造》李浩《法学研究》2000年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8.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统计数据的可信度。4、民事诉讼案件做到案由概念确定准确和案由规则制定科学,对于具体案件案由的确定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立案人员和审判人员可以根据 以结案时法院或者法官所认定的案由为准。(四)案由的确定权只能在人民法院,而不能在当事人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是以当事人起诉为前提的。当事人因为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02.html -
了解详情
予立案,移交审判监督庭审理。抗诉理由不当的,则不予立案。这样有利于减少因启动再审程序使正确判决又处于不确定状态的负效应,减轻当事人的讼累,节约诉讼 的权利,而且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民事抗诉案件必须再审,但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检察人员在庭审中的诉讼地位。民事诉讼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47.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终止执行在审判实践中应当明确,对那些当事人提出申请再审,而人民法院尚未立案决定再审的案件,一般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但是,对最高 一次进行着毫无意义的“纠错”。参考文献:1.《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民事再审程序之改造》李浩《法学研究》2000年第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0.html -
了解详情
提供了向法官与对方充分展示各自证据的机会,使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从案件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就已经为案件诉辩双方构筑了规范平等的攻防机制,当事人如果想要 依诉讼效率原则,庭审中不必再行质证,实际上就没有公开。具体做法是,案件立案进入庭前准备程序后,向当事人宣布预审法官和书记员的名单,适用回避规则;对预审活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4.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准备机制,改变当事人相对无权的诉讼地位,由当事人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推动者,法院则是该程序的管理者。设立审前证据准备程序,促使案件审理采用以证据为中心、以审 》中规定的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中未提及证据保全,但是,从民事案件立案至开庭审理期间,若出现民事诉讼法第74条规定的需采取证据保全的情形时,法院所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87.html -
了解详情
报道出的一些由检察机关提起了公诉并且维护了公众利益的个案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之所以造成公众利益受到侵害,正是由于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履行好自身职责造成的。比如, 裁定驳回起诉,从而提前终结诉讼程序等等。作为行政主体不能履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时的一种补充,将民事诉讼的立案范围扩大到与案件具有间接的利害冲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