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共同推动民事诉讼的两个车轮,因此两者在民事诉讼领域属于并列关系。已故的德国著名民事诉讼法学者罗森贝克教授就是持并列(Nebeneinander)论的观点。 角度,结合具体案件中当事人证明权的保障,减轻当事人提供证据责任,在特别情形还需要转换或免除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由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更倾向于大陆法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0.html -
了解详情
排除规则刍议》,李祖军教授《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等。他们在文章中重点阐述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 避免法院偏袒一方而影响司法公正性。其次,启动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民事证明责任制度是以当事人主导为原则诉讼制度的必然内涵,同时是“判决型”程序结构中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3834.html -
了解详情
],Gottfried Baumgrtel等书,第360页。 [97] 这里之所以限定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是因为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概念在构成上与大陆法系存在明显差别,因此不能直接 可参见黄国昌:《阶段的举证责任论统合实体法政策下之裁判规范与诉讼法观点下之行为规范》,载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99.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证明责任一直有民事诉讼的脊梁之称。将证明责任概念作主观与客观或行为与结果两分的双重涵义说向来为大陆法系及我国 说明的层面,在解释论上的实际效用恐怕未获得充分的论证。[26] 将规范真伪不明的证明责任与规范证明活动转换的具体举证责任混同的问题己被日本学者清楚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785.html -
了解详情
对侵权事实进行举证。因为在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由当事人承担,由于当事人无权采用强制手段收集证据,往往很难履行法定举证责任;并且由于国家机关的侦控行为通常秘密进行, 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三期。 [4]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第 7 卷第 1 期。 [5]陈卫东、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884.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争点事实理解为英美法系证明责任的对象。[26]但是,这里所指的证明责任的对象并不是本文所指的证明对象中的实体法事实内容。本文主张,实体法事实 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J].中国法学, 2000, (6):111;类似主张的,还有如:对于这些专门知识的经验法则,有时可以成为证明对象,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54.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第三个模糊之处是诽谤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特别是证明与推定的关系问题。在这一方面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第一,在诽谤诉讼 {法释(2000)47号}、《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 [12]公安部2009年4月3日下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556.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无论法律上是否预设该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当事人都有证明权,而不是一种责任。参见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载《法学研究》1996年 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一337页。 [8]陈刚:《总规模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一21页。 [9]陈光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20.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第三个模糊之处是诽谤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特别是证明与推定的关系问题。在这一方面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第一,在诽谤诉讼中 》[法释(2000)47号]、《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 ⑿公安部2009年4月3日下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10.html -
了解详情
加害人具有过错、自己有损失,如不能证明加害人具有过错、自己没有损失,则加害人不负侵权责任。 而举证证明侵权人的主观过错,有时对受害人来讲是极为困难的。 提出不同的观点,但其核心都涉及到实体性的请求权。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请求权构成了民事诉讼的前提和中心。再次,请求权联系现实权利。请求权是一项独立的实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97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