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挽回自己的损失,此时则完全可以根据行为人的这一行为表现断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三、合同诈骗罪中对于利用合同的理解 合同诈骗的外在表现形式 或手段都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的方法,如行为人假冒承包、投资、合作等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等行为。司法实务中对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把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860.html -
了解详情
被留下,周围也没有其他乘客),足以让梁丽相信小纸箱并非是乘客控制范围内的他人财物,而可能是乘客的遗弃物或者遗忘物。正是基于这种内心确信和主观认识,而作为 之义。就本案而言,虽然梁丽在事后(即在知悉小纸箱内装的是黄金首饰后)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但应当把梁丽此时(行为实施完成后)产生的非法占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902.html -
了解详情
盗窃行为本身当中,而是另外一个行为,恰恰是这一行为使得盗窃行为所引起的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不法状态继续存在。法律规定盗窃罪也仅仅在于处罚盗窃行为本身,而并不 或销售赃物行为是两个不同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侵占罪中的不法占有状态是与继续持有行为也就是不法侵占行为同时处于持续过程的。认为侵占罪属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339.html -
了解详情
意志,只服从法律,是主体性的表现。不能在客体上实现自己意志的作用不是法律上的支配,在客体上实现他人许可自己实现的意志也不是法律上的支配。而占有是 的。 既然实施了法律禁止的侵害行为,怎么会不具有过失呢? 在法理上,主张非法占有人享有占有保护请求权,与主张无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一样,都是对系争行为的双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828.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抢劫罪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非法占有,指行为人没有法律根据和合理依据对他人 行为,但其主观上只是想收回自己的财产,索取受害人应付的债务,不具有抢劫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 肯定说认为被告人暴力索债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违法性,同时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066.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与合同纠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本质区别。行为人主观上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区分两者的关键。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手段是“虚构事实或者 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026.html -
了解详情
以个人犯罪论处。4、主观特征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刑法理论认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实现某种 合同诈骗罪中共同犯罪形态的认定司法实践中,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有的行为人通过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手段进行诈骗,涉及到名义被冒用者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能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73.html -
了解详情
有这种主张。如1966年4月8日日本最高法院的刑事判例认为,在杀害他人后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意并实施该行为的,应构成盗窃罪。参见《法学译丛》1986 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应以抢劫罪论处。因为此时杀死被害人的目的是占有财物,杀人是夺取财物的一种手段,是抢劫罪构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38.html -
了解详情
,要综合考虑上述两种行为特征,侵占罪的主观故意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但该法条所规定的“非法占为已有”指的是行为人采取了诸如窃取、骗取、 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的侵害财产权行为只视同一般的债务纠纷,使随意侵占他人财产不退还引发的纠纷大量发生而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而根据刑法关于侵占罪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60.html -
了解详情
或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职务侵占行为的法定最高刑规定为无期徒刑。第三,关于侵占脱离他人持有的财物罪。首先,“遗失物”取代“遗忘物”的问题。本来以前理论和实务上多有 称谓。只是由于在新刑法颁行之前,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务中为了能够对那些非法占有他人由于一时疏忽而遗忘于特定地方的财物作为犯罪予以惩处,才提出并较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