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被学界提出,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这也与我们对比例原则的认识与运用密切相关,当对犯罪的处理可以用刑罚替代措施达成相同效果时,刑罚手段应被阻却,以 递进式犯罪论,抑或英美法系的双层论犯罪论体系,还是中国的四要件耦合论,关于刑法上的犯罪判断,在确认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即应启动是否具有违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828.html -
了解详情
危险犯的处罚范围。这主要表现为客观上完全没有危险性的行为,仅因为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就可能作为危险犯来处罚。例如,行为人相信是毒药而投放在公共食堂,但事实上是 这一愿望并依此采取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极为自然的。因此,刑法在成为法官定罪量刑的判断标准的裁判规范之前,首先应看成是一般人预测自己行为后果的指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63.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解释为他人是限制解释。[4]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错误的。因为《刑法》第232条当中的人就是他人而不包括本人在内,这样的解释既 迫击炮,这种疑问是大还是小?显然只能是凭主观认识来回答,并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标准,这就不能避免在判断时出现主观随意性。[22]这自然会影响结论的说服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201.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解释为他人是限制解释。[4]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错误的。因为《刑法》第232条当中的人就是他人而不包括本人在内,这样的解释既 迫击炮,这种疑问是大还是小?显然只能是凭主观认识来回答,并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标准,这就不能避免在判断时出现主观随意性。[22]这自然会影响结论的说服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30.html -
了解详情
有内涵重叠之嫌,在功能上不能实现界限机能,难以体现行为概念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但是危害行为概念是从社会评价的角度认识刑法中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法律 ,盖此种作法只会使得客体与评价关系产生倒置和混淆。行为理论所要确认者,只是何种人类行止,刑法方加以规范的判断,也就是何种人类行止,方具有受刑法规范评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039.html -
了解详情
有内涵重叠之嫌,在功能上不能实现界限机能,难以体现行为概念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但是危害行为概念是从社会评价的角度认识刑法中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法律 ,盖此种作法只会使得客体与评价关系产生倒置和混淆。行为理论所要确认者,只是何种人类行止,刑法方加以规范的判断,也就是何种人类行止,方具有受刑法规范评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032.html -
了解详情
律师调查取证难不仅仅都是客观上的原因,辩护律师主观上不负责、不规范操作、以及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行不必要的调查取证也是一方面原因, 十自述——沉浮与枯荣》,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第435页。 [12] 《刑法》第306条: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386.html -
了解详情
来认定盗窃的既遂与未选问题,亦是不科学的。一是违反判断既遂未遂的一般标准,因为刑法所规定的判断既进与未遂的标准,是以犯罪分子是否完成某一犯罪为标准, 未遂继续进行犯罪的,应作盗窃中止,而不是盗窃未遂。 二是认错误的未遂与犯罪中止由于认识上错误而停止盗窃时,是盗窃未遂,而不是中止。如行为人进入某一楼职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55.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侵害的犯罪对象乙一定不同于其本意上要侵害的犯罪对象甲。如果犯罪对象甲==犯罪对象乙,那么就不存在什么认识错误的问题,当然也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 前提1的行为不为刑法所规范的话,就不存在什么事实认识错误的问题。而实际发生的侵害究竟必须构成犯罪呢?笔者认为这属于事后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行为人实际实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707.html -
了解详情
预见到不法侵害已经过去,则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应该指出。大多数因认识错误的事后防卫,都发生在正当防卫的紧急情况下,属于没有预见也不 款关于防卫限度为原则规定,基本上也是采纳这一主张的,但从立法精神上看,它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判断标准放在了主导地位。此款所谓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3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