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还没有积累达到较重的情况,就出现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故意伤害罪属于结果犯,那么理论上可以考虑定故意轻伤害罪或故意重伤害罪的未遂。⑸ 其三,行为人主观 这一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不能将刑事责任与刑法因果关系完全分开,也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而存在于刑法之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45.html -
了解详情
罪刑法定主义的一个法理的要求。小野认为,即使全面否定罪刑法定主义,犯罪的成立除了需要违法、有责、因果关系之外,也还需要该当一定的特殊的构成法律的概念的行为 、完全主义(在总则中新设不作为犯、自招的精神障碍、间接正犯的规定,在分则中新设多种犯罪规定) 。参见[日]浅田和茂:《刑法总论》,成文堂2005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66.html -
了解详情
共犯从属性说,坚持实行犯构成犯罪作为处罚教唆犯和帮助犯的基础,就会导致教唆者和帮助者不会受到刑罚的惩处,显然不利于打击犯罪,也不能实现刑法所应有的保护社会功能 其理由是当C中途得知实情后,按自己的意思续行犯行通常是不能预测的,欠缺因果关系,故构成间接正犯未遂。 第三种意见认为利用者构成教唆犯。其理由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636.html -
了解详情
考虑的草案是1810年拿破仑法兰西刑法典的翻版。1880年颁布的这部刑法典标志着近代欧洲的刑法学进入了日本。不过,当时主导法国的折中主义学派思想是这部刑法典和日本刑法学 教科书,在这本书中,他讨论了当时日本刑法学界还不知道的许多新问题,比如,因果关系问题,不作为犯问题,间接正犯问题。可以说,岡田朝太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427.html -
了解详情
的,却又可以出于流氓动机呢?之所以出现这些难以甚至不能回答的问题,显然是因为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所提出的作为区分标准的“流氓动机”,缺乏法律根据。事实上,随意殴打 视对方次日是否交付成立抢劫既遂与未遂)。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肯定上述因果关系,即使当场取得财物,也不能认定为强取财物。例如,实施的暴力、胁迫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0618.html -
了解详情
的因果必然性为其内容形式的一种试图对世界作出合理化解释的思想和信念。⑸刑法作为合理反映犯罪的利器,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功能异常受到主权者的青睐。近些年来刑法 ,把因果关系与多重相关因素及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解读。同时,只有在阐明相关案例的细节时才能对这种路径依赖和结果作出更加完满而有说服力的解释,才能不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231.html -
了解详情
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5] 竹田直平. 法规范及其违反[M]. 东京: 有斐阁, 1961. [6] 黎宏. 不作为犯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 [7] 高铭暄, 马克昌. 刑法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77.html -
了解详情
的,却又可以出于流氓动机呢?之所以出现这些难以甚至不能回答的问题,显然是因为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所提出的作为区分标准的流氓动机,缺乏法律根据。事实上,随意殴打 (视对方次日是否交付成立抢劫既遂与未遂)。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肯定上述因果关系,即使当场取得财物,也不能认定为强取财物。例如,实施的暴力、胁迫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14.html -
了解详情
彻底的论述。我国刑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趋向于不承认法律认识错误可以影响刑事责任,坚持不知法不免责的原则,符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法律既然作为一种生活规则 认为,认定这些认识错误的刑事责任问题,只要看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基本部分有认识即可,而不要求行为人对因果关系发展的具体样态有明确认识。笔者认为对这种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12.html -
了解详情
的,却又可以出于流氓动机呢?之所以出现这些难以甚至不能回答的问题,显然是因为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所提出的作为区分标准的流氓动机,缺乏法律根据。事实上,随意殴打 (视对方次日是否交付成立抢劫既遂与未遂)。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肯定上述因果关系,即使当场取得财物,也不能认定为强取财物。例如,实施的暴力、胁迫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9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