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利用者仍以间接实行犯论处,而非教唆犯或帮助犯。其理由是:第一,根据我国刑法理论,被教唆者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教唆犯成立的前提条件。而此种情况下的被教唆者 发生了主观与客观不一致的认识错误。其主观上具有间接实行犯的故意,而客观上却起到了教唆犯的作用。这种情况应当怎样定罪,刑法学界存在着分歧。主观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636.html -
了解详情
,而是意外地在第一行为阶段导致结果发生,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因果进程同行为人的认识不一样(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问题)而已,这并不阻却行为人的犯罪的故意和 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125 页。 17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309 页;高铭暄、马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8.html -
了解详情
。有牢固的地基,方能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对我国犯罪构成中的犯罪客体本身的认识尚且存在错误,又怎能得出有根据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呢? 二、犯罪客体要件并非没有 很好的选择。比如张明楷教授就认为:犯罪客体实质上是刑法上的法益,即犯罪客体的内容应当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而不宜表述为社会关系。[14] 在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854.html -
了解详情
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协调和融合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足,是百年来立法者和制度建构者的通病,以至于最后,貌似先进的法律制度 年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而犯罪情节,刑法上一般指犯罪行为的动机、方法以及犯罪后果等因素,这表明, 1997年刑法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778.html -
了解详情
是幼女而与之发生性关系,而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行为人在法律上发生认识错误,法律对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由于不晓法律却误认为不是 为不满14岁的幼女作为要件,如果要求“明知”即排除了严格责任的适用。我国刑法确实没有明文规定“明知”,但没有规定并不意味着定罪构成中不需要“明知”作为犯罪要件,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09.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和社会情况之下,是很难认真考虑刑法使用的正当性问题的,虽然在1917年1月18日发布了德国联邦参议院关于认识错误的法令,规定当行为人对刑事责任没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邦德国在同经济犯罪作斗争中之所以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其进步的经济政策。这个经济政策与德国先前的经济政策相比,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30.html -
了解详情
。严格的先例原则责成法官严格遵守某些其他法院的早先判决,即使他们认为那些判决从来就是错误的。此类严格的先例原则的确切形式因地而异:美国与英国不同;美国的州 或扩大或缩小解释后,才能初步衡定此类行为的法律性质:究属刑法上的侮辱罪行为还是民事上的侮辱违法行为?抑或属于治安行政违法行为?(3)对整个刑法体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49.html -
了解详情
例。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与不作为。只有认识到,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当行为主体具有作为义务,在有能力履行该作为义务而不履行,以致发生法益损害 概念到概念的思考方式就会得出作为就是有所动作,不作为就是什么也不做的静止的错误结论。 第三,类型思维是面向生活现实开放的弹性思维,有利于使稳定、滞后的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6831.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认为:使各个社团的治安、稳定以及每个人的事业和私人事务,暴露在旷日持久的错误和恶意攻击之下;任何将要倒闭的出版社都可能具有充分的能力,来制造并实现压迫、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5}吴贵森:《刑法上公共概念之辨析》,《法学评论》2013年第1期。 {26}同前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0870.html -
了解详情
了新的政治和道德标准。 2.风险社会理论的意旨 贝克认为,在风险预期增强的认识中,人们总是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估风险。也就是说,风险是被选择的。[8]( 。所以,将极有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酒后驾车行为本身认为无价值,使其受到刑法上否定的评价,对减少酒后、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的频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50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