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与过失区分的标准寄望于可能性与盖然性的划分上,然而这种可能性的程度划分如何确定乃是一个难题,如果只因为艾滋病感染率低,一根烟头一般而言不致燎原,即不管 发生也有直接故意。(27)情况(3)在司法实践中究竟是间接故意杀人抑或故意伤害致死,实难作出区别,或者说这并不是一个间接故意的范畴。因此,学界更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529.html -
了解详情
地域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实质公正流失,从而使立法丧失适应性。例如,我国受贿罪定罪量刑标准如果采用各省人均国民收入倍数的标准,更能保障立法的公平和稳定。(47)因不 杀死他人而情节较轻的,不能因为故意杀人当然重于故意伤害罪,而认为可以比照故意伤害致死行为,适用刑法第234条定罪处刑。对于不利解释,可以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6603.html -
了解详情
该实害结果显然也是行为人对先前具体危险放任的结果,对此结果,行为人同样不可能是过失。这与故意伤害致死之类的典型的结果加重犯根本不同。在故意伤害( 序第10页,正文第17页。 (54)谢望原:《飙车致人死伤行为如何定性》,《检察日报》2009年8月4日第3版。 (55)Bernd Schuneman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44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行为定罪并从重处罚。如强奸导致被害人自杀的,只能认定为强奸罪,自杀的后果作为量刑的情节。 受托杀人的处理。 对本人生命的承诺不能阻却受托杀人者的行为 另一方造成死亡,以及轻微暴行为致人死亡的案件,一般不能轻易地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 2.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审判实践中,过于自信过失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954.html -
了解详情
雷击发生火灾,乙死亡,如果对条件说不作任何修正,可以得出甲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的结论。 2.运作机理上的先天不足 学者指出: 条件理论的真正缺陷不在于它 实行行为、条件关系(相当因果关系)、预见可能性、结果回避可能性、违法性判断、量刑规则等解决。[50]我认为,前述这些观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看到了客观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60.html -
了解详情
状态,否则不能认定为过限行为,如果实行犯的行为超出共同犯意的约定范围是因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或者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适法行为,则不属于过限行为 乙双方事先只对犯罪存在大概模糊的约定,因此无论造成轻微伤、轻伤、重伤、甚至伤害致死,均在约定的范围内,符合各共同犯罪人的意志,每个成员均应对其负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57.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不需要因果关系,而只要行为人主动努力阻止行为完成即应不予处罚,[23]因而,如何在现行法框架内解决共犯脱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处理共犯脱离的根据何在,值得 认为B其后的暴行也是基于上述共谋,这一结论是妥当的,进而判定A构成伤害致死的共同正犯。[49] 本文认为,是否向对方传达脱离的意思,对方是否了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50.html -
了解详情
大幅度的增加,04年至06年的数据显示,涉伤害案件未成年被告人达108人,且伤害后果相对较重,以伤害致死案件居多。未成年被告人涉杀人案件的也多达12 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适当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征得被害人的谅解,可以对被告人的量刑给予酎情考虑。对于有人身伤亡的刑事案件,双方矛盾相对尖锐,如果简单的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521.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但古代立法中所包含的与现代刑事司法的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的量刑规则在弃财拒捕的立法和律学之中也有所体现。 我国刑法在第263条规定以暴力、 物之贼,或坠马,或落坑致死之类。是遇他故而死,盗者唯得盗罪,而无杀伤之坐。(24)这种属于现代刑法理论中的意外伤害死亡事件,也不能构成转化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5994.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形以及作为犯和不作为犯的情形。[1]毫无疑问,对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定罪量刑来说,如何合理界定其属于故意犯形态还是过失犯形态,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建构抑或重构 或伤害,但结果行为却实施了杀人,对此,可在伤害致死的限度内适用alic理论。在alic的场合,除了原因行为之时必须对结果行为具有故意(例如,杀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61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