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产生之初并无过错,但在矛盾处理过程中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方法,直接激化、加剧矛盾,刺激被告人的犯罪冲动。对于该种情形,不宜认定被害人有明显过错,可 产生影响。因此,在交通肇事案件中,一般不应再将被害人过错作为量刑情节,予以从宽处罚。当然,如果是因被告人逃逸而认定其应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则被害人事实上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2798.html -
了解详情
人权保障理念。[18]对一个购买伪造身份证的行为人应否作为伪造身份证罪的共犯处理,需要对身份证类犯罪在当时法治环境下的发展做出判断;对为公务应酬他人 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备解释规定情形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解释规定的是交通肇事罪的过失教唆犯。[30]但是,两处规定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908.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立法例 大陆法系各国刑事立法对于过失共同犯罪态度并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立法例: 其一,明确否定成立过失共同犯罪。此种立法例规定共同犯罪的 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该司法解释肯定了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虽然只是针对个罪的法律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76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立法例 大陆法系各国刑事立法对于过失共同犯罪态度并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立法例: 其一,明确否定成立过失共同犯罪。此种立法例规定共同犯罪的 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该司法解释肯定了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虽然只是针对个罪的法律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18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立法例 大陆法系各国刑事立法对于过失共同犯罪态度并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立法例: 其一,明确否定成立过失共同犯罪。此种立法例规定共同犯罪的 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该司法解释肯定了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虽然只是针对个罪的法律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原因,寻求犯罪对策(惩治罪犯和/或预防犯罪)。另一种是将上述内容作为总论,并增加对具体类罪的分析作为分论(特论)。”[7]仅以犯罪现象、犯罪 防控还包括防止轻微犯罪变化成为严重犯罪。如,由公路交通肇事犯罪转化为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就是典型的轻犯罪转变成重犯罪。这样一种犯罪转化往往会给犯罪的受害人带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1.html -
了解详情
客体主义式的理解和使用,在这里事实被混同于一种纯粹的自在之物{5}。第三种观点为客观存在状态说。该说认为,事实是不依赖于主体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 没有合法证明的,为走私;(四)交通肇事后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为当事人负全部责任。在跨国有组织犯罪、腐败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63.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的暴力犯罪。比如在中国,致一人死亡并负全责的酒驾司机,起刑仅在三年以下;即便是致多人死亡,如果仍以交通肇事定罪,最坏结果也就是七年监禁。又如在 处罚就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在孙伟铭一案中,鉴于其无证驾车、醉酒飙车、肇事逃逸、多次违章等情节,四川法院最终以危害公共安全定罪,并一审判处死刑。又如在美国北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696.html -
了解详情
私权也无法请求救济。 案例一: 2000年中,刘某驾车发生交通事故,致孙某死亡,事故发生后,刘某逃逸。案发时,被害人孙某父母55岁,孙某妻子怀孕8 公诉救济为主的刑事诉讼与以私诉救济为主的民事诉讼的协调上,两大法系国家的处理方式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平行式。这种模式特别强调民事诉讼的独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54.html -
了解详情
至高无上的社会公共利益。 (二)媒体报道的限制 1.阶段的限制。案件报道到底该从哪个阶段开始,目前主要有三种主张: (1)立案说。即案件一俟立案就可以报道 的侦查突破和依法处理。 刑事案件司法机关应掌握提供消息的主动权,在提供信息的内容上一定要加以选择,未经法院审判,不得将犯罪嫌疑人认定为有罪。当前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80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