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功能的内容究竟是惩罚还是预防。他们的争论从根本上揭示了犯罪与刑罚二者关系的内在矛盾。 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合理内核 传统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虽然在对犯罪 惩罚与预防有机结合的基础。 3.罪刑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客观主义是将犯罪与刑罚作为法律现象来讨论二者关系的。在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下,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85.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是不作为的行为而构成的故意杀人罪。所谓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根据我国刑法学者陈兴良的观点认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 有无、存否之认定及其因此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并不会有特别之处。对刑法因果关系哲学理论基础的探索,其积极意义应不容低估。但是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理论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70.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认为,没收财产只能没收犯罪分子的非法财产,不能没收犯罪分子的合法财产。众所周知,刑法设置财产刑的目的是要铲除犯罪分子再犯罪的能力。根据立法解释,黑社会性质的 手段,假药与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完全查明,也在实践中减弱了对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打击力度。由于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足以严重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58.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认为,没收财产只能没收犯罪分子的非法财产,不能没收犯罪分子的合法财产。众所周知,刑法设置财产刑的目的是要铲除犯罪分子再犯罪的能力。根据立法解释,黑社会性质的 手段,假药与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完全查明,也在实践中减弱了对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打击力度。由于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足以严重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08.html -
了解详情
的刑法学中,正逐渐被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远因说、近因说、预防必要性说甚至客观归责理论所替代。换言之,刑法学与生活常识渐行渐远。 当下的 性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1]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美]乔治P.弗莱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6.html -
了解详情
规制机能,凡是纳入构成要件的客观要素,例如行为、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都是要求行为人认识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故意之所谓意欲。在 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⒂[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286页。 ⒃[德]考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6.html -
了解详情
的客观条件;行为人对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认识或有认识的可能性,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条件。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刑法评论:第1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意]杜里奥帕多瓦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89.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死亡不应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杀的情形,这是基于分析结果加重犯中的因果关系和在现代刑法中贯彻意思责任原则所得出的结论。以强奸罪为例,某妇女在被 致死的结果加重犯论处,但被害妇女自杀可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其次,从贯彻现代刑法意思责任原则的要求来看,只有在行为人对加重结果能预见或至少过失时,才能令行为人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50.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到人类未来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也要运用刑法手段来处理。在这样的场合,传统的因果关系、故意与过失、正犯与共犯等观念也就会发生变化 〕.日本:法学期刊,(38卷2号):102 - 103. [14][日]曾根威彦.刑法总论?新版[M].日本弘文堂,1995.90. [15][日]曾根威彦.放火罪の保护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767.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到人类未来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也要运用刑法手段来处理。在这样的场合,传统的因果关系、故意与过失、正犯与共犯等观念也就会发生变化 J〕.日本:法学期刊,(38卷2号):102 - 103.[14][日]曾根威彦.刑法总论?新版[M].日本弘文堂,1995.90.[15][日]曾根威彦.放火罪の保护法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740.html -
了解详情